首页>正文

发展新经济的系统部署


(一)强化系统顶层设计,总体架构基本形成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成都已经探索形成一套新经济发展的成都路径。

一是系统设计推进体系。

成都市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协调解决新经济发展重大问题。

在全国率先设立新经济委,顶层设计全市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开展战略研究,形成了政策体系并统筹推进。

建立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提供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决策判断、平台运营、对外合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

组建全国首个城市级新经济俱乐部,建立企业、协会、政府常态化交流对话及服务平台。

建成“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展厅”,集中展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和阶段性成效。

二是系统探索发展理念。

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形成新经济“三四五六七”具体举措。

“三”,即指推进政策制定“配菜”变“点菜”、公共服务“个别服务”变“生态营造”、企业发展“给优惠”变“给机会”“三个转变”;

“四”,即指围绕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四个特征”;

“五”,即指坚持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经济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五条路径”;

“六”,即指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形态”;

“七”,即指构建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双创平台、人力资源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七大应用场景”,重塑“7+N”发展空间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现代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

三是系统构建工作抓手。

建立新经济统计体系,对国民经济行业中具有新经济特征、符合“六大形态”的类别进行梳理,形成《成都市新经济行业分类指导目录(2019版)》,开展新经济企业统计普查。

建立新经济监测体系,推动新经济研究从“结果分析”向“行为预测”转变,建成“成都新经济大数据监测平台”,自动采集互联网公开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动态监测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态势感知和决策参考。

建立新经济目标考核体系,采用场景供给、新经济营收、企业增长、获得风投、梯度培育等指标对相关市级部门、区(市)县进行考核。


(二)提出应用场景理论,实践探索初见成效


推动“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着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

一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场景理论。通过供给应用场景培育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的市场,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入口机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情景体验,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推动新经济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

二是在规划编制中预设应用场景。充分考虑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影响,超前谋划、前瞻布局,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智慧交通生态圈,启动建设5平方公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在远洋太古里建设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二环路快速公交建成全国首条试商用5G精品环线,吸引了许多新经济企业参与城市建设运营。

三是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应用场景。对接生产生活需求,鼓励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开展共享停车试点,推进共享停车平台企业为全市460余个小区提供车位共享服务;加快推进盒马鲜生、缤果盒子等“新零售”场景布局。

四是在城市治理中包容新场景。包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进管理流程、规制与其相融合,支持无人工厂、无人快递发展。对经过市场考验、发展前景好的创新领域的优秀项目,通过政府首购、试点示范、牌照优先发放等形式,加强推广支持,助力快速壮大。


(三)制定精准政策体系,磁场效应开始显现


推动新经济政策“配菜”向“点菜”转变,对接企业需求持续出台加快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一是构建“1+6+7+N”新经济政策体系。印发实施《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逐一出台“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实施方案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政府治理方式转变和创新、创业、创投,出台企业引进、人才培育、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开展新经济重点领域细分专业化研究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新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新经济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新经济要素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最直接的要素支撑,构建新经济要素生态。

在人才要素方面,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发布成都人才白皮书,打造“黄金眼”全球人才搜索系统2.0版, 人才新政12条发布后已吸引25万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到成都落户。

在技术要素方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资本要素方面,实施“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在蓉办公的私募机构数达498家,基金实际管理规模超过2500亿元,构建涵盖企业发展初创、成长、爆发阶段全过程的融资服务体系。

在数据要素方面,实施“数据大会战”,优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建设全市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平台,推进数据合法有序契约开放和社会化再利用,引导企业和个人围绕政府数据开展创新运用,已开放601个数据集、2675万条数据。

三是实施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

启动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出台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环节不同痛点、不同需求,分层分级对新经济企业给予人才、融资、技术创新、上市、品牌宣传等差异化支持,打造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准独角兽、种子企业的新经济企业梯队。

实施新经济企业“双百工程”,开展新经济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和百名优秀人才培育培养。举办“普华永道中国×成都新经济企业创新加速营”,帮助企业打通市场、技术、资金渠道,跨越发展瓶颈。举办新经济企业产品和服务供需对接会,推动新经济企业服务供给与国有企业需求的供需对接。


(四)营造创新发展生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推动“个别服务”向“生态营造”转变,打造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生长环境。

一是转变政府治理方式。优化市场准入方式,精简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定期发布投资白皮书,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建设市场开放先行城市。建成“成都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转变审计监督方式。

二是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注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加快政务服务从网下拓展到网上,主动公开新经济重点领域发展方向、扶持政策相关信息。上线“天府市民云”平台,打通政务数据库,构建一站式“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为市民集成提供生活、政务、商业、社区等服务。

三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出台对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制定新经济企业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建立新经济企业标识制度。

四是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与在蓉高校院所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推动签约374个项目,引导投资超4000亿元,引聚高水平人才超过10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