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数字经济
(一)国际趋势
2016年G20峰会,《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发布,国际上对数字经济做出了明确定义: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与其他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互动方式。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继工业经济之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新经济形态。美国政府将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评价为陆海空权之外的国家核心资产,日本政府将数字经济视为振兴日本经济的关键性动能【28】。
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十大发展趋势》,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一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二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三是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四是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五是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六是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七是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八是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九是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十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二)国内环境
2017年3月,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篇章。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指出,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和中国位居全球前两位,其中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27.2万亿元,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5%。截至2018年6月,中国4G用户渗透率进入全球前五,5G研发进入全球领先梯队,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白皮书,全球范围内数据的增长速度很快,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 增至2025年的175ZB。中国数据圈增长势头强劲,2018年至2025年将以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领先全球,预计在2025年中国数据圈增至48.6ZB,占全球27.8%,成为最大数据圈。这一预计,来源于未来中国网络用户还将新增2亿,中国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各种应用广泛利用新技术,物联网项目加快实施等。比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视频监控,就是全球数据圈的共同驱动因素。而物联网设备、边缘计算的数据正在大幅增长【29】。
中国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时期,新技术和新应用驱动创新和增长。数据的快速增长以及应用模式的转变是未来数据生态圈的大势所趋。
(三)成都发展概述
成都在发展数字经济上,拥有自己的见解和区域特色。
1、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在成都将数字经济列为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后,2018年2月,《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提出将成都打造为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到2022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具体来说,成都将聚焦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兴软件服务、电子核心产品制造三大领域。在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领域,将加快发展IPv6、5G、数字终端,成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核心区;在新兴软件服务产业领域,将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成为世界软件名城;在电子核心产品制造产业,将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传感控制,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成都还将从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互动发展,大力拓展数字技术与城市各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并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提升【30】。
2、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存
数字经济的构成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也称为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即信息产业,具体业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使用部门因此而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也称为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包括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
从数字产业化层面来看,成都引进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数字经济龙头,建设了不少针对数字经济的产业园区,成立了数字产业配套的资本,以丰富地区行业生态。
在引进数字经济龙头方面,引进了Intel、TI、格芯、紫光、安谋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基本形成设计、制造、封测、软硬件配套的一整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引进了富士康投资建厂,引进华为、中兴、长虹等设立研发中心,丰富智能制造和信息通信行业生态。引进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字节跳动等互联网知名公司设立分公司,大幅提升成都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在全国知名的产业园区方面,移动互联网领域有天府软件园,孵化出了成都最多的准独角兽企业,电子信息领域有电子科大科技园,作为全国唯一电子信息领域中985高校电子科大旗下的产业园区,全域布局电子信息各细分产业,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规模化企业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条。
在与数字产业配套的资本方面,2016年5月四川省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宣布成立,该基金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财政厅、成都高新区、四川发展控股公司发起成立,基金规模为120亿元,专门解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企业融资困难、规模效应及配套不足等问题;2019年1月,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宣布将加大对成都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的关注力度,瞄准成都“5+5+1”产业领域,逐一对应设立不低于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2019年1月底印发的《成都市促进5G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设立总额不低于50亿元的5G产业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
3、隐形冠军开始显现
除了耳熟能详的独角兽企业之外,成都本地以数字经济形态为主的高成长型企业,正逐渐成为国内细分行业领导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简举几例:
百词斩:成都超有爱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百词斩”,早在2016年就在在线教育APP的排名中领先。2016年后推出一系列细分教育产品,包括“薄荷阅读”、“番茄英语”等,均在各大教育类移动应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目前百词斩旗下产品的复合注册用户数超过一亿。2018年6月,百词斩获得腾讯数亿元C+轮投资。
品果科技:得益于手机摄像头等硬件性能的极大提升,手机影像类应用的使用场景越来越生活化和普适化。品果科技推出的拍照软件CAMERA360,在全球拥有累计用户超过8亿,海外用户超过6亿。
咕咚:国内最早做运动软件的团队之一,围绕运动人群做社群运营,除了软件服务外,还推出了不少可穿戴硬件,帮助运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已拥有1.8亿用户,付费用户100万。咕咚已经积累了至少50亿条运动数据,在可支持设备的数量、运动数据的采集维度上保持了行业领先。
数联铭品:主要开展大数据金融业务,与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多地政府机关建立了深度合作,同时面向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企业征信服务,企业征信业务市占率名列前茅。2018年2月,数联铭品宣布完成总额4.4亿的E轮融资。
23魔方:一家典型的新业态创企,兼具生物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属性。截至2018年11月,23魔方的用户数超过消费级基因测序行业第二名50%。23魔方正在建设规模居于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型基因测序实验室。2018年,23魔方两次宣布融资总额超过1.6亿元。
卓影科技:中国IPTV中间件隐形冠军,专注电视大屏业务14年,年利润数千万,员工人数突破300人,集提供核心技术、专业产品、解决方案、运营服务、建设规划及业务咨询于一体,服务覆盖全球超3亿人。
云喇叭:主打帮助快递员群发收件短信并自动拨打取件电话的工具软件,2018年3月累计全国快递员用户达19.6万,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辐射8900万收件人群,累计通知量超过7亿,日通知量在180万到200万,这在快递行业第三方软件市场中排名第一。
总之,成都的数字经济基础扎实,许多隐形冠军深藏不露,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片型企业。展望未来,成都首家百亿美金估值的新经济企业,出自数字经济领域的概率非常大,可在该领域中选择高潜力企业全力培养。
数字经济技术更迭快,有后来居上的所谓“颠覆”传统。成都借着数字经济的这种特征,迅速与大部分城市拉开了差距,但优势也易转瞬即逝。为保持优势,必须积极投入研发,时刻处在该领域科技前沿。
(四)部分重点产业
1、5G产业
成都在5G产业发展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便建成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和全国最大规模5G应用示范网,成为中国内地首个Handle全球辅根节点落地城市。此外,成都市是全国唯一三大运营商同时开展试点的城市,有利于激发新的投资热点。目前5G已经在无人机、超高清视频、医疗等行业落地。
根据《成都市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成都实现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5G规模商用。到2022年,建设5G基站4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精品网络。
在5G产业链方面,成都在微波通信、光通信、移动通信、专网通信、军民融合等领域形成了全国比较优势。成都的5G研发梯队完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中电10所、中电29所等科研院所,华为、诺基亚贝尔、爱立信等主设备研发企业的成都研发中心。
2、大数据产业
成都在大数据发展方面增量迅速,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根据2018年出台的《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成都已经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5500Gbps,光纤宽带网和4G移动通信网全面覆盖城乡,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其中光纤到户数超过670万,光纤宽带用户数突破300万,4G用户数超过1410万,拥有电信、移动、联通大区级IDC中心等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T3以上标准IDC机房13个,标准机柜容量近20000个,数据存储容量达1000PB级。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大数据集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截至2016年底,成都已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及公民信息、企业信用等专题数据库,集中存储的交通数据、政务数据量分别达到1.2PB、800TB;三大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IDC运营企业存储数据总量接近900PB;全市网民规模突破千万,移动数据用户近2千万,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948M。数据资源汇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源头基础。
在人才储备方面,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为代表,建立起一系列大数据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和团队不断涌现,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能。
按全国大数据产业抽样数据口径,2016年成都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约180亿元。成都高新区依托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基础,初步形成大数据研发运营产业集聚,并向天府新区延伸拓展,温江、崇州、郫都、金牛等区(市)县正在加速打造三医融合、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地理信息等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功能园区。
截至2018年底,成都拥有大数据相关企业400余家,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等大数据全产业链。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榜单中,成都本土企业四方伟业、数联铭品、勤智数码上榜,并有超过70%的入榜企业在成都设有分支机构或有关联企业,同时本土如智宝大数据、探码科技、数之联等创业型企业迅猛发展,已有数家估值超10亿元。
注释:
【28】蓝庆新、马蕊、刘昭洁,《日本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东北亚学刊2018年11月第6期
【29】国际数据公司,《IDC:2025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数据圈》,2019年2月
【30】成都市经信委、市新经济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18年3月
【3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