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先锋》杂志2018年11月刊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署名文章——《共育新经济 共强新动能 并肩担负助推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摘自2018年11月7日范锐平在“川港合作周”新经济发展推介会上的致辞:
《共育新经济 共强新动能 并肩担负助推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非常高兴与香港各界新老朋友,再次相聚美丽的维港之滨,分享时代机遇、畅谈合作愿景。我们的时代主题就是创新发展,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创新创造成为融入全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40年的辉煌成就,使民族复兴成为激荡全中国梦想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引领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时代机遇、创造了无限可能。
香港和成都“东方之珠”和“天府之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我们在国家战略布局上东西呼应。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是东部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门户,成都是成渝城市群的双核之一,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开发的战略前沿,深化合作有利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我们在城市功能定位上相得益彰。香港是享誉世界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创客中心,成都正着力建强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独特的城市分工将带来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我们在文化气质特征上相近相融。香港和成都都是崇尚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都有时尚之都的优雅气质和休闲之都的独特韵味,相近相融的文化气质为深化合作消弭了时空的距离、织起了互通的纽带。
我们在城市发展合作上日益紧密。香港是成都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在蓉港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到位港资累计达510.1亿美元,IFS国际金融中心、远洋太古里、香港文创设计园等港资项目已成为成都的城市标识,香港已成为在成都开设外商法人实体最多的城市。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构建蓉港城市合伙人、发展共同体,实现拼船出海、互利共赢,已成为两地各界人士的广泛共识。
当前,新经济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蓬勃兴起。
我们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致力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为中国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我们的抉择源于民族复兴赋予的城市使命。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持续提高产业外溢能力和功能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我们的抉择源于科技创新引领的城市转型。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为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和城市加快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的抉择源于对外开放带来的城市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使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战略前沿,必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努力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实现由跟跑承接到创新引领的角色转变。
我们的抉择源于城市特质形成的独特优势。成都素有“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的美誉,正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具有突出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和城市宜业宜商优势,唯有推动新经济百花齐放,才能使城市发展行稳致远。
一年多来,成都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推动新经济在全国率先起势。
我们着力制定精准政策体系,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形态”,围绕政府治理方式转变和创新、创业、创投,出台18条政策措施。
我们着力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将新技术新模式与城市发展需求有机链接,构建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七大应用场景”。
我们着力搭建共赢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新经济发展空间载体,组建全国首个城市级新经济俱乐部,建设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连续四年举办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促进各类新经济要素无缝对接。
我们着力创新要素供给模式,实施新经济培育的“双百工程”,提供全周期要素保障。新政实施以来,成都新增新经济市场主体6.3万户,新成长达到独角兽标准的企业4家,在中国城市“双创”指数评价中居全国第4。
当前,成都新经济已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呈现出高速增长、迅猛崛起的蓬勃势头。
新经济发展是一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竞逐赛。
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聚焦新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全面构建以新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以国际AI中心、独角兽岛、鹿溪智谷为创新极核,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大数据+”产业,在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支撑软件领域取得突破,努力建设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大力培育“5G+”产业,推进新一代通信技术应用,规划建设天府无线谷、云锦天府,努力打造5G应用国际领先城市;大力培育“清洁能源+”产业,积极抢占页岩气、光伏等清洁能源研发制高点,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及应用,建设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供应链+”产业,构建面向全球的双向供应链体系,努力打造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
我们将更加聚焦新经济产业要素供给。坚持以配置效率替代规模依赖,放手推进新经济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体系。着力招引“蓉漂”人才,科学描绘全球高层次人才分布图, 构建全环节人才服务链,加快人才公寓和国际高端社区建设,对来蓉发展的香港高端人才给予出入境与居留、租(购)房、子女教育等政策支持。着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有效整合蓉港科技研发资源,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全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链条。着力实施上市倍增行动计划,与香港共同举办金融论坛及路演活动,筛选组织独角兽企业赴港上市、新经济企业赴港融资,积极探索开展股权基金合作。
我们将更加聚焦新经济应用场景营造。新经济发展的场景逻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未来竞争的关键。主动应对前沿技术应用突破,以未来视角开展场景研究,在城市交通智慧管理、社区便捷化高品质服务等重点领域编制智能应用场景规划,在城市详规中前瞻性留白应用场景空间,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场景供给体系。主动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以公共视角开展场景研究,鼓励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在主体功能区和公园城市建设、“15分钟生活圈”构建等领域定期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为新经济企业在蓉发展提供应用接口。主动引领社会个性化需求,以消费视角开展场景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消费创新升级等领域,基于大数据分析描绘消费者全息影像,构建具有新经济特色的应用场景,适应新需求、带动新消费。
我们将更加聚焦新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新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形态,有着独特的治理路径。优化市场准入方式,进一步精简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定期发布投资白皮书,建设市场开放先行城市。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注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切实降低企业的市场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遵循从开放包容到系统集成的审慎监管路径和弹性治理机制,变“事前设限”为“事中划线”“事后监管”,更加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生业态。优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推进数据合法有序契约开放和数据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加快推动现有治理机制与新经济发展的融合衔接。
成都新经济发展,需要广聚天下英才,广集先进要素。
期待香港企业家来蓉建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西部总部基地,将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优先布局成都,抢占西部开放开发先机、运用中西部庞大市场腹地。
期待香港投资机构推动蓉港金融机构在跨境投融资、科技金融领域深度合作,共谋新经济金融布局,共建新经济服务平台,发掘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
期待香港创业者相约祖国西部、相聚最美蓉城,投身成都新经济发展大潮,投资投智投希望、创新创业创未来,用远见和智慧,借成功之都的福地,圆人生事业的梦想。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这是一个创新创造的时代,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时代。让我们借新时代民族复兴之势,合西部新一轮开放之力,深化合作、共同成长,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业绩实现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