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创始人陈天福被认定为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发布
柴门创始人陈天福被认定为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继川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今年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正式发布。
柴门创始人陈天福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类)”
《第七批非遗传承代表性传承人》 共有308人,包括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其中川菜技艺类认定10人。柴门创始人陈天福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类)”
陈天福16岁开始涉足川菜烹饪,从刀工、味型、烝包等川菜烹饪基本功学习入手,坚持自学和实操。他善于观察、总结不同厨师对食材、味道的处理方式、记录各种菜谱和各种厨艺内容并反复实操。自1996年陈天福先生拜川菜大师卢朝华为师,他对传统经典川菜味型、烹饪技艺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实践与创新。他在继承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出了“川式鱼类烹饪” 番茄火锅鱼、茴香泡菜鳜鱼、泡椒烧大翘壳等具有代表性的川菜菜品。
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陈天福
目前,陈天福先后创立了柴门荟、柴门鱼鲜馆、柴门蜀郡、柴门公馆、柴门头啖汤、柴门饭儿等多层次体验川菜品牌和21家直营门店,布及成都、上海、重庆、厦门、郑州等地。陈天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传身教、将所掌握的技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传承给徒弟们,并教育徒弟们要热爱烹饪,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要求徒弟们必须做到“懂味型、懂调料、善烹饪”,深刻理解川菜基本味型,对川菜调料擅识别、懂制作的精到技能,对烹饪手法的拿捏到位,秉持“锅里还在锅里外”的精神,从食材、调料、到烹饪、到顾客用餐的每个环节的深刻剖析和研究,门下弟子从昔日普通的学徒成长为如今能独当一面的总厨或管理者。
陈天福代表菜品:泡椒烧大翘壳
从理论的层面不断探索和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在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川菜传统烹饪技艺中,陈天福从理论的层面不断探索和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守正是不变,守的是川菜的根本,守的是川菜的烹饪技艺和调味乃至博大精深的文化。创新是变化,变的是表达形式,是适应市场、引导市场;烹饪技术在进步,原辅料同样在变化,必须适应它、研究它、应用它,不断迭代升级,才能推动川菜传统烹饪技艺走出去、走上去,要多维度打造川菜体验。
为传承四川味道,把四川特色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实现创新,陈天福紧扣四川文化、成都生活方式传播川菜及川菜传统烹饪技艺,于2006年开创了首家“柴门鱼鲜馆”,把民间的滋味引到了大雅之堂。相继,陈天福积极摸索和打造符合当代饮食结构和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川菜品牌,成功地创立了家庭及商务消费者喜欢的慢火煨汤与经典川菜结合的柴门【头啖汤】,代表“私房川味、公馆印象”的【柴门公馆】,年轻人喜欢的【柴门饭儿】,体验东方美学、彰显文化自信和国际表达综合用餐的【柴门荟】,形成多层次、重体验的川菜格局,促进了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陈天福发挥自己多年在川菜烹饪的优势,把鱼鲜烹饪与川菜众多的烹饪手法、味型、搭配等结合起来,原创研发出一款又养生又美味,还可以喝汤的鱼鲜锅底,以番茄入汤的火锅锅底,既可以煮鱼,又可以喝汤,不仅为鱼鲜菜系打开了一扇窗口,还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使过去简单的“一条鱼做的菜”变成了整个鱼鲜川菜体系的概念。
以餐饮行业人出席担任参与多项重大川菜推介活动,向世界推荐四川味道
2020年8月,柴门率先推出川菜国际化与四川在地食材结合的蜀山宴(“成都十大名宴”),陈天福认为,被山水环绕的四川,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川有“上天给的粮仓”一说,丰饶的物产资源能与国际媲美。柴门蜀山宴的初衷就是以四川食材为核心,川菜味道为根本,创新烹饪为理念,打造出代表四川的“材”、“味”、“风情”具有国际化体验的宴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需要过人的才智、灵性,贮存、掌握、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陈天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他定当在这场“接力赛”中做好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为保护传承弘扬川菜文化竭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