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环城生态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公园城市成都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又是一年六五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在成都环城生态区,公园、绿道、湖泊、农田……这些绿色,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就像一条点缀着宝石的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生态项链”。20年蝶变,成都环城生态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思路指引下,正持续探索新发展路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鸟儿多了温度低了
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据了解,成都环城生态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0年前。为防止城市的粘连扩张和无序发展,2004年,成都提出将绕城高速公路两侧500米及北湖、青龙、安靖等七大楔形片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生态隔离区,这就是环城生态区的雏形。2013年,《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同步编制完成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2012-2020)》,明确通过推动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形成由农用地和园林绿地构成的133.11平方公里生态空间。
探索公园城市建设,2018年起,成都修编了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对环城生态区的整体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着力打造超大城市近郊高标准农田建设典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价值转化试验区。
生态环境效益是成都环城生态区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很重视的方面,相关理念和手法,经过实践已有所验证。例如在生态保护方面,据天府绿道集团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以青龙湖为例,在规划建设初即按照“生态先行、涵养文脉、动静分区、人景交融”的设计理念,坚持不动林、不设桥、不进岛、不增建筑,保留大量生态林地和自然水域,旨在保护珍稀鸟类,为野生动物、植物提供相对独立的生态空间。
图据天府绿道
经过多年涵养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密林湿地,吸引了众多野生鸟类在青龙湖安家筑巢,在繁华的都市中形成了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形成了“鸟不走、人可留”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有效保护了成都平原中这块极为珍贵的鸟类栖息湿地。
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从十余年前就开始在青龙湖观鸟,做大自然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也努力成为保护者。他见证了青龙湖公园生态涵养的过程,为成都平原有这片不可多得的湿地而高兴。根据成都观鸟会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4月30日,青龙湖片区共记录野生鸟类19目56科257种。
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还体现在气温调节上。进入6月,成都高温天气频频来袭,都市区热浪滚滚。而经过20年的建设,成都环城生态区已出现了“冷岛”效应,夏季高温天气该区域能够降温1.0-2.5℃。天府绿道公司引入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解释:一是因为公园的下垫面多被植被和水体覆盖,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都市区不透水下垫面的反射率较高,并且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因此下垫面存储的太阳辐射能更少。二是公园中具有更好的通风环境,公园中水体蒸发、植被蒸腾作用也会吸收热量,使得公园气温相对更低。还有就是公园的人为排热要比都市区的少得多。
可以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最直观的感受。
既做农也做旅
融合发展焕然一新
成都环城生态区既是生态价值转化试验区,也是超大城市近郊高标准农田建设典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不论是市民喜爱的公园绿道,还是农田耕地,作为“环城生态区”,“生态”始终被摆在优先位置。
农业方面,凤求凰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农业整治的一个缩影。天府绿道集团提供的三张卫星图片比对明显。
图据天府绿道
第一张拍摄于2018年,图片中的地块以绿色为主,但绿色其实都是撂荒耕地上长出的杂草、灌木与杂树。第二张拍摄于2020年,图片中的地块以黄色为主,当时正处于整治阶段。通过清除杂树杂草,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小田并大田,耕地数量增加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田生态改善了、田型布局优化了,显出耕地本来面目。第三张图片拍摄于2022年,图片中的地块恢复为整齐的绿色,规模化的农田保护区的模样初现。
据了解,成都环城生态区的农业不仅仅是大田种植,更是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景观农业。这在设计之初就有考量。据介绍,成都环城生态区的农田路网规划以利用场地地势为主,为兼顾农业生产和都市观赏功能,因地制宜新建、利用一二级绿道、村道,为“耕种管收储销”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有利保障,形成完整的农耕及游线系统。
此外,环城生态公园集约化生态农业能促进土壤有机碳增汇,优化原有植被结构提升植被固碳功能,为市民创造绿色健康低碳生活方式选择。该区域将完善碳交易、构建碳贷款制度,探索“农田碳票”“林业碳票”模式,完善绿色碳贷制度,打通碳汇生态产品交易机制体制。
农旅融合方面,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是一个新范例。该基地承载科普、研学、体验的空间需求,让传统课堂与自然课堂相结合。自2022年运营以来,已承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活动、探馆活动超百余场,覆盖参观人流量近万人次。
另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的数据,截至目前,通过持续拆迁拆违,成都环城生态区的生态空间累计增加25平方公里,长达100公里的环城绿道贯通,文商旅体设施350余处建成,生态基底明显稳固。
公园城市成都示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生态基底,成就美好生活。既做农,也做旅,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20年来该区域始终遵循的方向。在这过程中,美好生活新空间不断涌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证也层出不穷。
在百公里环城绿道上,2023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各类户外赛事成功落地,主要得益于这里的优良生态环境。更重要的,环城绿道贯通所引发的骑行热潮,让大型骑行活动的主体也从2019年之前的车迷群体扩大为普通市民。据不完全统计,成都人2022年累计骑行4.84亿公里,减碳2.35万吨,相当于骑出36个兴隆湖的减碳量。成都骑行爱好者年龄范围广泛,遍布各行各业,常年参与骑行人口近百万。
在成都环城生态公园里,跨经12个区、跨越78座桥梁,被天府绿道串联起的大大小小121个特色公园和湿地,一路上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时而世外桃源,时而又见高楼耸立。市民可以欣赏青龙湖的碧水清波,也可以带上自家宠物到萌宠乐园尽情玩耍。公园和绿道,已然融入成都市民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这样的和谐场景还会持续涌现。据了解,成都环城生态区今年还将建成7个农业示范区、10个林盘、20条智慧跑道、30个智慧驿站以及多个主题园区。在纵横公园感受多维交通体验场景,在丛树艺术公园看展、喝咖啡,在棬子树足球公园来一场家庭足球赛……区域的发展还有巨大想象空间。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这道题很难,答案会很长,但没人能置身事外,成都环城生态区还在继续作答,只为成都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