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华西城市读本 宜宾 查看内容

宜宾书法家何昌龄:痴迷书法 69年临帖不辍

2012-1-13 14:08| 发布者: 彭雅君| 查看: 4069| 评论: 0|原作者: 仲健鸿|来自: 华西城市读本

摘要: 被采访人:何昌龄 何昌龄的作品 人物 何昌龄 193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自号可人,墨橐堂主,现为四川省近现代金石书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音协会员、宜宾市书协会员、宜宾聊狂斋创作员等。4岁起开始读 ...

被采访人:何昌龄

 

 

 

 何昌龄的作品

 

    人物

    何昌龄

    193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自号可人,墨橐堂主,现为四川省近现代金石书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音协会员、宜宾市书协会员、宜宾聊狂斋创作员等。4岁起开始读书写字;初中毕业后报考了水利专业;1957年水利专业毕业后的他来到甘肃省展览馆,后就业于甘肃天水展览馆,从事画刊头、漫画、写标语等宣传工作;而后几经辗转于1968年回到宜宾纸机厂工作。其书法作品曾获得了世界华人书画精品艺术展金奖等,其个人艺术小传和作品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品集》等典籍;2010年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生书法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在何昌龄看来,书法更重要的是长久的练习、揣摩和沉淀。能学好古人的作品,得其神髓已是万难,更别提“创新”了。

    ●为练书法,何昌龄还闹过一场病:因每天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右手运笔,左手不动,时间长了,竟然左肩关节患病抬不起来。

    ●他还开班教学生,“其实,叫书法班不合适,应该叫书写班。”因为,如果字都尚未写好,又怎么能叫书法呢?只能是书写,没有“法”。

    何昌龄,别号墨橐堂主,而与记者的会面,就约在了墨橐堂。

    走进何昌龄的工作室,淡淡的墨香迎面而来,记者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在何昌龄工作室四边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房间中间的几张台子由于常年书写,洁白的毛毡早已墨迹斑斑,桌子上摆放着几摞练字用的毛边纸和几条镇纸。

    虽已年逾古稀,但何昌龄看起来面色红润,见到我们来后急忙让座,泡了几杯好茶,在这茶香、墨香中,他回忆了这些年在书法之路上经历的坎坷和收获。

    痴

    幼承家学

    痴迷书法不放弃

    何昌龄出生于1939年,自4岁起就开始上学读书。平时在公办学校学习,放假后就到私塾学习,从三字经到千字文,小时候的何昌龄乐在其中。因外公喜欢写书法,受其影响,儿时的何昌龄也渐渐喜欢上写字,“写出来大家都说写得好,自己一高兴,慢慢就有了兴趣。”何昌龄介绍,在那个年代,许多人的观念就是“一笔好字就是打门锤”,能够填好履历表,找工作才有希望。

    虽然喜好书法艺术,但因为家庭原因,14岁初中毕业后的何昌龄报考了水利专业,毕业后几年在甘肃省展览馆、天水展览馆从事宣传工作。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宜宾,继续从事宣传工作。

    虽然工作的地点换了几次,但何昌龄的工作却从未离开过笔,未离开过自己最爱的书法。

    为练书法,何昌龄还闹过一场病:因常常俯身临帖,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右手运笔,左手不动,时间长了,左手竟抬不起来了。去问医生,才知道自己是左肩关节粘连住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理才痊愈,回忆起调理的过程,何老师用了四个字“痛入骨髓”。

    何昌龄坦言,在工作之余,书法带给自己很大的快乐,我写字的时候很高兴。“至于要成个什么家,倒从来没想过。”

    勤

    69年不辍

    每天临帖三四遍

    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学习书法讲究创新,在何昌龄看来,书法更重要的是长久的练习、揣摩和沉淀。何昌龄说,现在社会很少人用得到毛笔,能学好古人的作品,得其神髓已是万难,更别提“创新”了。

    何昌龄对齐白石先生曾写过的一首诗极为赞成:“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何昌龄说,自己属于保守派,愿意效仿古人,案前临帖,认真研习古人书法中的精髓。

    出于对书法由衷的热爱,即便现在已是年逾古稀,但何昌龄一直保持着案前临帖的习惯。“我愿为书下奴,做好古人的书奴。”何昌龄说。

    “每临帖一次,你的感受都会不一样。”何昌龄自4岁习字以来已有69年时间,在这69年中,案前临帖的习惯一直是“常伴在身,从未丢过”。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何昌龄总能抽出时间临帖三到四遍,“早上7点起来临一遍《兰亭序》,白天工作,晚上又临三遍。”虽然现在已年逾古稀,动作相比年轻时要慢些了,但案前临帖的习惯是“怎么也甩不脱了”。

    何昌龄临过二王、松雪、怀素、于右任等名家法帖,在融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生发个性,偏爱行草。

    教

    教授书法

    赢得桃李芬芳

    何昌龄的工作室,平日里很清静,少有人来,来的也都是故交。“我每天都来,比上班还准时。”何昌龄笑着告诉记者,每天上午,自己就会准时来到墨橐堂,临帖练字。在工作室的一角还摆有电饭锅、碗筷等简单的炊具,平时只要来到工作室,基本上就是呆上一天,中午就在工作室吃饭,俨然成了第二个“家”。

    在这里,何昌龄还开办了一个书法班,一到周末,墨橐堂便成了何昌龄授人书法的地方。记者问道,“这个书法班叫什么名字?”何昌龄回答,“其实我觉得,这个叫书法班不合适,应该叫书写班。”因为,如果字都尚未写好,又怎么能叫书法呢?只能是书写,没有“法”。

    对这样一个“书写班”,何昌龄很是欣慰,“不管来的人多不多,只要有人来学,我就教,感受的是教的过程,看到学生写的字慢慢好起来,我就很开心。”

    在前年的“第八届全国学生书法作品大赛”中,何昌龄门下共有七个孩子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三个。同时,在这次比赛中,何昌龄也被主办方——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了优秀辅导教师。

    人物特写

    多才多艺创作新民歌

    除了书法,何昌龄曾有好长一阵热衷于音乐创作,他创作的歌曲也得到了行家们的认同,所作《巴山鞋》参加了四川省第一届民歌汇演,由成都市歌舞剧团著名歌唱家练正华演唱压轴;他创作的歌曲还曾被多次灌制成唱片,并多次参加北京及省、市汇演和获奖。

    《巴山鞋》的创作源于报纸上的一则诗词,何昌龄说,当时自己在报纸上看到了一首诗,感觉很适合写成民歌。“读着,读着,不自觉间就完成了。”《巴山鞋》的创作只用了很短的时间,靠的是平时对于音乐的沉淀和爱好。当时的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曾评价这首歌为“新民歌的代表作”。对于音乐的爱好,并不是为了一定要创作出什么样的歌曲,或以此获利。何昌龄表示,音乐是他的爱好,在音乐中,他会很舒服。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