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活

查看:【3224】 回复:【1】 发表于 2011-6-3 13:39
黄总管

拯救民勤不是一时感动

4月24日晚7时,甘肃民勤,一道恐怖的黑幕自西向东扑过来,不到10分钟天就完全黑透,空气中弥漫着呛鼻的沙土。街上的护栏、高耸的烟囱被风刮倒,户外广告牌几乎全部掀翻。在农业种植区,近2万个塑料大棚被摧毁,地膜刮得到处都是。接近零度的夜晚,棚内作物存活艰难。农网电线也被大风刮断,引发了13起火灾。

  这一天,发生了民勤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全县各类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

  “拯救民勤网”志愿者第一时间通过多个网站、博客、微博、BBS、SNS平台以及数十个QQ群等,将发生在身边的这场灾害传播了出去。网站最高网站访问量达到5000IP,在搜狐3小时后就上了头条。

  拯救民勤网创办于2004年4月,是全国第一个也是最专业的民勤环境主题网站。6年前,还在读大学的韩杰荣发起这个网站时就迫切地感到,民勤的沙漠化治理不是减缓环境压力的问题,而是生死存续的命题!而这些,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于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成为他所找到的最好手段。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TempPic\J5M0O5}(~LEPLSJ1S`53VMG.tmp
  民勤就是那个著名的“苏武牧羊”

  故事发源地,它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过去这里盛产黄河蜜瓜、甘草,也曾经是重要商品粮基地,而现在,它成了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多年前温家宝总理曾经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此后每年都会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但如今,民勤因缺水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日趋严重。

  韩杰荣就是民勤人,就住在青土湖边。最初,他也像很多当地人一样,听父母的话,努力读书,考出去,离开民勤。他做到了,工作后辞职,考上了兰州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但有一天他发现,其实自己无法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土地。

  2004年4月11日,那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节目叫《无水的绿洲》,整整四十分钟的节目就说了一件事——民勤的干旱与沙漠化。看完节目,27岁的韩杰荣像一个懵懂的人被谁打了一拳,突然发现,家乡已不是原来的家乡。虽然一直都有风沙,虽然总是要走好几公里去打水,但习以为常的生活让人感觉迟钝,因为变化总是缓慢地发生。那是他第一次从外人的眼中看到了民勤的真实面貌。那一晚,他睡不着了,故乡像母亲一样养育了他们,现在她危在旦夕,为什么大家都选择逃离而不是拯救?

  “为了民勤的未来,我决心做这个关于民勤的网站”,那就是“拯救民勤”,他在首页写下:“拯救民勤,保护家园,关注民勤,守土有责”,“如果我们爱她,让我们拯救她..”。

  虽然,那天晚上韩杰荣只来得及做一个页面,但他没想到两个月后,这个不见经传的小网站留言板上已经有了1300多条留言,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民勤人在这里倾吐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担忧,也有很多人表示要为改变家乡而努力,其中坐“沙发”的“一梦如是”,就是后来成为工作伙伴的马俊河,他帮助韩杰荣把网上世界与现实相连。当时的马俊河23岁,在昆明打工,刚学会上网,也刚学会搜索,下班没事去网吧,搜“民勤”,正好看到开通刚两天的“拯救民勤”..后来他与韩杰荣在现实中的相识,是第二年的正月初四,一帮出外打工的老乡一次小型家庭聚会上。

  韩杰荣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网络的力量。最初,韩杰荣只有一个朦胧的想法,就是要去做,通过自己的行动,尽可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民勤,那以后,他开始下决心利用互联网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他要在网上让人们看到真实的民勤,让同胞改变逃离家乡的观念。

  而马俊河,自2003年起就在外地打工之余,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以个人博客“天下民勤网”真实记录民勤的环境变化和荒漠化治理的进程。加入“拯救民勤”后,他又发表了大量关于民勤生态治理的文字和环境现实的图片。
file:///http://www.ngocn.net/attachments/2011/06/10618_20110602172042153vp.jpg

  “ 拯救民勤” 直击民勤现状, 关注着民勤的生态、环境、经济、新闻,展示民勤历史人文、文化教育、旅游景点、农副特产等内容,向外界全面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民勤。它是第一个也是最专业的民勤环境主题网站,网站经过4年多的不断努力,已经发布相关文章2万多篇,浏览量突破100万次。办网站的经费,每年有上千元,一直由韩杰荣、张永祥、马俊河等几个人分担。

  接下来,他们又在此基础上打造了拯救民勤论坛(bbs.minqin.cn)。六年来,韩杰荣欣慰地发现,可供利用的信息手段越来越丰富,他们拿出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通过网站、博客、微博、BBS、QQ群、SNS平台等WEB2.0的方式对民勤进行全方位宣传。

  拯救民勤网自创办以来,收集、转载、创作民勤相关环境资料2万余份,渐渐地,注册会员数量不断增多,文章信息量、访问量也逐渐增大,截止2010年3月31 日,网站来访IP总数为472万,也就是说6年间至少有470万人次访问过拯救民勤网站集群。目前,拯救民勤网已经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同,"拯救民勤"的提法和概念也被广泛引用。

  让当地人留在当地“拯救民勤”不只是一句口号,韩杰荣当初做网站的目的,一是希望搭建连接民勤人和民勤的纽带,改变“逃离”的观念;二是试图恢复民勤的植被。韩杰荣深知,时至今日,网站还只是一个信息汇集点,需要更多地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希望民勤人,以及更多人能参与到治沙里,只有行动才能改变。”

  2005年,依托网站集群形成的资源,韩杰荣和马俊河等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这是民勤第一个环保公益组织。每年他们通过“拯救民勤”集群招募志愿者到民勤植树,还开展了大学生支教、环保教育、农业生态调查等活动。

  协会成立后他们组织和参与了很多活动,渐渐的他们发现,往往是喊得热闹的,热点一过就没人关注。2006年6月17日,世界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协会作为众多参与方之一加入“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一些书法绘画名家在现场创作义卖,现场募捐到80几万,但活动过后,没有人知道钱是否拿去种了梭梭。韩杰荣们发现,民勤需要的是持续的关注,而不是一时的感动。他们认为:离开或者生态移民,会让更多土地加速沙化,只有让当地人留在当地,才能改变当地环境。

  自2007年初起,他们选择夹河乡国栋村,也就是马俊河家所在的村子,创立生态林基地,目的在于恢复原国栋林场被开垦后撂荒的600亩沙地。

  国栋村原地名蒿子滩,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原先应该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国栋村林场系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初,毁于当时近乎全民行为的开荒种地,后来土地耕作成本提高、地下水位下降、农副产品价格下跌,土地因此被闲置撂荒。现在,大部分土地已全部沙化。

  拯救民勤志愿者组织与国栋村委会经过商讨,将其中已经沙化的沙地承包,建立生态林基地,同时也作为志愿活动地,所有活动经费由志愿者分摊。梭梭苗由县林业局提供,秋天树苗成活后就把工钱支付给村民。



0个人喜欢楼主的帖子
分享到 更多
黄总管
发表于 2011-6-3 13:39:59|只看该作者
3年来,已种植梭梭500多亩,成活率在90%以上,直接受益人群为3000人。

  种植梭梭采用了两种办法,但都是通过互联网组织的,一是在全国各地招募志愿者实地种植,已有200多人参与了植树活动;另一种是网络冠名捐助,当地居民种植,种植后由当地居民进行看护。为了治沙,政府实行关井压田,当地人的收入变少了。现在种国栋生态林,村民一天能种五亩,一亩80-100元,两三天就有不错收入,积极性很高。

  韩杰荣在兰州负责网络信息,马俊河在家乡组织种树。在志愿者参与的种树活动中,马俊河还采用了生态旅游的形式,沿途参观雷台公园、白马寺、文庙、红崖山水库、瑞安堡、镇国塔等名胜古迹,并配合当地环境的解说,寓教于乐,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10年的活动,报名人数已突破200人,是前三年的总和。


  三年多植树造林的实践,使马俊河对民勤的荒漠化治理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理解。他知道,怎么才能让梭梭成活率高,在荒地种植一亩梭梭不同地段的成本不同..这些,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了解。

  一个对接现实的虚拟植树平台在国栋志愿者生态林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协会在民勤开展了相关调查,发现上世纪80年代起,民勤在林场、柴湾、沙窝子等原始植被上大量开荒,2000年以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这些新开地又被大量撂荒,民勤每个村庄周围,都有逐渐沙化的土地,总面积达10万多亩。

  而县政府目前的重心在几个风沙口和青土湖等重要位置的治理工作,短时间内无法开展针对于村庄周边生态的治理活动。

  2009年搞志愿者植树活动时,韩杰荣和马俊河就意识到,每年搞一个大活动,把一个村子花团锦绣的,其他村子怎么办?那些撂荒的土地很容易变成沙砾戈壁。韩杰荣和马俊河开始思考如何在全县推广国栋思路的方法?

  经过3年来的实践,他们发现在活动结束后,很多捐助者、志愿者都非常想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树木的成长状况和实际的治理效果,目前已有的互联网植树项目没有一个是与现实相结合的,这是一个短板,将直接影响人们参与互联网植树活动的积极性。

  于是有网友提议, 限于距民勤太远,能不能通过构建网络植树的方式参与到民勤的环保推广中。另一个方面,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加快村落小生态治理进度,也迫切需要一个更完善的网络平台带动更多的公众捐助和参与到植树活动中来。原先的网站平台上只有简单的情况介绍,召集页面,支付页面等,功能单一,吸引力不够强。

  正是那一年,绿化基金推出e-tree,通过网络植树活动筹集了13亿人民币,并要在甘肃通渭县种沙棘,这对韩杰荣触动很大,“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平台,让大家能直观看到当地情况,能够有更多人参与。”

  民勤协会创始人马俊河大家讨论后决定开发一个更具有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的互联网现实植树平台。很快,在MIT(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福特基金会、奥美、中山大学、自然之友的支持下,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开始进行“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家乡互联网现实植树平台”项目的探索。

  通过互联网与现实结合的模式开展村落小生态的治理,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完善的互联网平台,在Web GIS网络地理信息地图上标注需要治理的村庄并结合FLASH虚拟地图真实再现当地环境现状,以寓教于乐的游戏、SNS等交互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沙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治理,并通过网络捐助、短信捐助等方式筹集治理资金。

  平台最低开发成本差不多要9万,韩杰荣和马俊河坦言,“现在发现规划得有点太大了,4000亩,至少要募到120万”,算完后他们自己也吓了一跳,“但只有做到这个水平才有足够多的影响力。”

  这是“拯救民勤”要应对的一个很大挑战。

  未来的憧憬2009年春,马俊河辞去了在兰州的工作,回到民勤国栋村种树,他打算通过“互联网现实植树平台”,将这种治理民勤模式以纯民间方式向周围各个村庄推荐。他给家里拉了网线,想通过网络扩大“拯救民勤”的影响力,期望以此凝聚起更多的志愿者,合力拯救民勤。同时,他也不得不做一点小买卖维持生计。对于父母家人的不解,马俊河“装作没听见”。没有工作,身旁也没有亲人,这一年来,他过着大多数同龄人难以理解的孤独生活,但他觉得踏实。在外面打工晃悠了差不多大半年中国,却没有归属感,只有回到民勤,才能有自己心里想要的东西。

  “拯救民勤”至今没一个专职的机构专职的工作人员,因为缺乏资金,因为主创人员需要另一份工作来维持生存。他们不缺想法,不缺动力和激情,缺的是支持。今年他们有个很大的感触,突然觉得能跟很多人对话了,似乎因为今年沙尘暴厉害了,关注的人也开始多了。

  对于未来,他们是这样憧憬的:结合GPS定位,通过区域虚拟地图,根据实际情况划出一个植树区域,春秋两季拍照上传,人们通过链接可以查看到这个区域的真实动态的照片,在网站地图上,每个植树位置与真实一致。系统有完善的种植行为操作和积分体系。网民每种植一颗虚拟树,企业可以认领种植一颗实体树,以彰显其企业社会责任;父母可以在网上给孩子种植一片自己孩子的亲子林,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捐助实际的林地,然后可以带孩子去实地植树。还可以做纪念林,友谊林,冠名林等多种活动。

  此外,还可以把树种成汉字字型、图案等,在地图上生成点阵,在相应的位置植树就可以形成一种互联网人文景观;网植过程中还可以随机弹出一些精心选择的环保、节能、自然、地理常识,寓教于乐,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当然,还可以号召村民上网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平台计划于2010年底开发完成,通过WEB 2.0的推广、互联网筹资、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加快村落小生态冶理的进度。实现每年20个村庄,4000亩募资种植任务的预期冶理目标。这个项目如果成功实施,将直接影响和改善民勤县31万人的生活环境。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手机移动客户端下载成都范儿 成都范儿二维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