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直播 成都 查看内容

“黑灯瞎火”找厕所 一家七口蜗居18平方米

2012-2-8 08:17| 发布者: 李晨煜| 查看: 1330| 评论: 0|原作者: 王丹 朱建国|来自: 华西都市报

摘要: 见证曹家巷诞生至今50多年岁月, 93岁老人期待新居 楼道走廊是居住在曹家巷一、二街坊住户们晾晒衣物的唯一地方。 ①住户张建说:“曹家巷一、二街坊均无停车棚,所以自行车只得每天扛上扛下。 ②93岁的张云贵大 ...
见证曹家巷诞生至今50多年岁月, 93岁老人期待新居

  楼道走廊是居住在曹家巷一、二街坊住户们晾晒衣物的唯一地方。

    ①住户张建说:“曹家巷一、二街坊均无停车棚,所以自行车只得每天扛上扛下。

    ②93岁的张云贵大爷说:“由于一直以来都没有厕所,所以只得靠痰盂‘方便’。”    ①②③

    ③93岁的张云贵大爷(右二)每天和老邻居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休闲”。

曹家巷菜市因为没有车棚,三轮车只得这样锁在自家的窗户上。

在曹家巷菜市摆摊剃头近20年的周大哥说,“剃头的价格都在变,这里的环境也是该变得了!”


曹家巷二街坊的杜大妈说:因为电线老化不能安空调,所以就只得生火取暖。
 
 


 

    敖陶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丹摄影朱建国

    过去,荣耀似乎还在昨天,曹家巷从无到有,在一片农田里崛起繁华工人村

    现在,低矮棚户区在周围高楼的映衬下,显得与这个城市有点“格格不入”

    那种记忆

    昨日下午2点,寒冬里的成都,笼罩在阴冷昏暗中。萧瑟的风不停拍打着破旧的木窗,93岁的张云贵独坐在成都曹家巷二街坊11栋1单元家中。尽管只是住在2楼,但昏暗的楼道、破烂的楼梯都让他感觉出门障碍重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人,他看了56个年头,早已烂熟于心。如今,在曹家巷工矿棚户区,张云贵是年龄最大的老住户。过去,他见证了曹家巷从无到有,在一片农田里崛起繁华工人村;今天,他还将见证曹家巷追赶时代,从危旧房华丽变身电梯大楼、示范小区。

    1953年9月20日,重庆人张云贵和同事被西南建筑一公司调到成都工作。当年,曹家巷还是一块水源充足的田坝,葱郁的庄稼地夹杂零星的荒草……

    “在田坝的对面搭个棚子住上,就开工了。”那时的张云贵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接下公司任务,他和一群小伙子一起亲手在农田里建起了一栋栋红砖楼。

    由于住宿条件艰苦,公司规定不能带家属,妻儿都在重庆,他还要忍受背井离乡的孤寂。

    3年后,张云贵又被安排到曹家巷工人村承担建筑工作。通过向领导申请,公司分给他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这正是他亲手修建的曹家巷一街坊19栋12号。张云贵别提有多开心,赶快把已经在宾馆住了将近一年的妻子和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

    快乐和荣耀似乎还在昨天,岁月却已悄悄流逝。张云贵没想到,自己一家人在曹家巷一住就是56年!

    随着5个子女相继出生,18平方米的房子越发显得拥挤,一家人挤在2张大床上睡觉,简直无处下脚,最终向公司又申请到一个16.37平方米的单间。

    如今,老伴已去世多年,张云贵就一个人独居在16平方米的蜗居里。曾经的工人村,也随着岁月流逝变成了低矮棚户区,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与这个城市有点“格格不入”。

    前不久,张云贵吃坏了肚子,凌晨3点到楼下上厕所,由于“黑灯瞎火”,他绊了一跤,爬起来找了好久才找到家,腰疼痛了3个月。从那以后,他不敢乱吃东西,下雨天也不敢出门。

    “住久了,突然说搬家还不太习惯。不过搬新房肯定是大好事,最起码能有个自己的厨房厕所。”张云贵感叹着,新时代来了,他终于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那种尴尬

    房子16平方米女孩来相亲坐了几分钟就走

    袁贤云一家住在曹家巷一街坊19栋12号,16平方米的房子里,4口人几乎挪不开步子。没办法,他只能把儿子和老母亲分别安顿在附近街边搭建的2个临时棚户房里。

    棚户房里没有厨房、厕所,只有1米多高,但更让他着急担心的是儿子。小伙子今年已经29岁,长得还算标致,但对象却一直没着落。袁贤云心里清楚——都是没有房子惹的祸。

    “带过一个汕头的女孩儿回来,到家中坐了几分钟,以后再也没来过。”袁贤云说,自己家里只有一间18平方米的旧房,儿子唯一的一次相亲就因为这个原因失败了。从那以后,儿子再不敢带女孩儿到家里来。

    “也不求有很好的房子,只要稍微体面一点,别让人家女孩儿看不起。”袁贤云说,他们一家人都在期待着“北改”,一旦住进新房,头等事就是给儿子“找媳妇”。

    那种味道

    烤鸭、青稞饼最后的香味老主顾排队守候

    “刚出炉的烤鸭,快来哦!”“青稞饼,又香又脆的青稞饼……”走进曹家巷的菜市,多条小巷交错,各种菜、熟食、特色小吃让人应接不暇,最著名的就是明婷饭店。

    “很好吃,基本隔几天又来买。”在一家老北京烤鸭店前排队的市民张先生就住在附近,每天下班都经过这里,“顺便就来买点菜回去,菜市场大,选择多。”

    这里很多店铺的老板都是这里的老居民,帮着侄女卖青稞饼的郭淑蓉就是其中一个,“每天要卖200多个吧,生意还行。”郭淑蓉说,自己已在曹家巷居住了30年了。

    2个月前,侄女从青海回来,提出了卖青稞饼的想法,闲得无事,她也来帮忙。虽然才短短两个月,但是已经有不少“老顾客”了。

    “这是真正的青稞面做的,很多人都说味道不错。”郭淑蓉说,这里还有很多有特色、味道不错的东西,“‘北改’了,肯定很多曹家巷的特色将要没了,老顾客们还要适应一段时间。”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