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
我们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推动民生福祉“落地”
我们要求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改善民生,对老百姓的困难问题,要看见一个帮扶一个,知道一件解决一件
环境是生产力!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你发财、我发展”,是我们秉承的合作理念
幸福资阳在路上,我们不等待、不观望、不争论、不折腾,一定踏踏实实做好资阳的事,为资阳500万人民不竭努力
人物素描
“佳书记”的责任情怀
华西都市报:资阳几乎所有的干部都称您为“佳书记”,网民也亲切称呼您为“阳光书记”、“为民书记”,这些称谓,是否让您感到了更大的责任?
李佳:我们的每一种称谓都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对自己钟爱的事业付出一切!我到资阳工作的第一天,就向全市人民作出了“一切为了资阳,为了资阳的一切”的庄严承诺。三年来,我倾心投入资阳这片热土,始终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与全市干部一道为资阳发展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常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一讲党性、二讲良心”,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组织重托人民期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须坚定信念、尽职尽责!幸福资阳在路上,我们不等待、不观望、不争论、不折腾,一定踏踏实实做好资阳的事,为资阳500万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竭努力!
资阳是四川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建市十余年间,资阳华丽转身为新兴工业城市。走进资阳中心城市,到处是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老城区改造旧貌换新颜,新区拓展塑造新的风貌,一座以“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为品牌的年轻城市,正以蓬勃的朝气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临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资阳将如何抢抓机遇,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幸福资阳?就此,华西都市报专访了资阳市委书记李佳。
谈发展
去年GDP增速全省第一今年高位求进冲刺千亿
华西都市报:去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您怎样看待资阳这一年的发展?
李佳:刚刚过去的一年,资阳踏着全省加快发展的步点,保持了跳起摸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GDP836.4亿元,增长16.1%,增速居全省第1位。继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实现跨越升位后,2011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在2008年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去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38.5%提高到2011年的62.7%,三年提高了24.2个百分点。去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18元,同比增长16.7%、21%。应该讲,资阳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华西都市报:去年资阳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资阳今年能否跻身全省“千亿俱乐部”呢?
李佳:按照全省“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我们提出了今年GDP增速“保13%争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5亿元、增长31%,经济总量跨上1000亿元台阶的目标。一是资阳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全省推进“两个加快”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启动建设,为我们加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是一批重大项目有力支撑。南骏——现代70万辆世界级商用车合资项目、百威英博啤酒50万吨项目、南车玉柴西部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飞利浦LED生产基地、凯力威210万套全钢子午胎二期、四海熟食品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成安渝、内资遂、遂资眉、成都第二绕城4条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台湾童综合医院、民政福利创新园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必将有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三是新的增长极正在培育形成。通过过去几年的努力,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拉开了100平方公里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南、成资、渝资3个“两化”互动示范园区加快推进,雁江城东、简阳“两湖一山”、安岳龙台、乐至天童4个发展新区竞相发展,为资阳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西都市报:据了解,今年资阳把“两化互动发展年”确定为经济工作主题,将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佳:资阳实现追赶跨越的发展战略,就是坚持省委提出的“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基本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之路。我们把今年确立为“两化互动发展年”,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抓产业培育。大力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培育壮大“1+4+1”主导产业,为“两化”互动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抓城市建设。重点抓好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同步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两化”互动的载体和平台。三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确保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今年上半年全面开工,让旱区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夙愿变为现实。四是抓充分开放合作。坚持把充分开放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路径,深入实施简阳、安岳“双桥头堡”战略,深化拓展“东西南北”开放格局,为加快资阳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华西都市报:目前,天府新区已全面启动建设,资阳在天府新区建设中如何作为?
李佳: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关系四川百年大计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简阳“两湖一山”191平方公里纳入天府新区规划范围,并明确为“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的定位。我们确定了“建设新区、带动简阳、辐射资阳”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天府新区资阳片区建设。目前,我们已启动起步区重点建设项目18个、总投资84.49亿元,今年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下半年,我们以“正视、面对、拿下”的决心和勇气,和谐取缔了三岔湖上万口网箱,保护了三岔湖水质和生态环境,为实现“两湖一山”高水平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9月引进的成都会展集团投资打造三岔湖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今年将正式投入运营,这必将为天府新区资阳片区建设发挥聚集效应。
谈民生
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改善民生是根本取向
华西都市报:建设幸福资阳最终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资阳如何从改善民生入手推进幸福资阳建设?
李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民生观!我们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建立完善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体系,今年财政民生投入将突破100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7.2%。我们以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为突破,扎扎实实推动民生福祉“落地”。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带动老城区改造,改善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实施农村扶贫解困“三村行动”,让5万多低收入人口告别了贫困生活;连续三年抓了“幸福资阳行”送温暖、“农民工回引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作,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华西都市报:您对资阳干部提出,“对老百姓的困难要看见一个帮扶一个,知道一件解决一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这样的要求?
李佳:老百姓不在乎GDP的高低,最在乎入学、看病、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我们大力倡导“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理念,坚持“共性靠政策、个性讲感情”,要求各级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改善民生,对
老百姓的困难问题,要看见一个帮扶一个,知道一件解决一件。我们在全市公开网站开通了“我有话对市(县)委书记、市(县)长说”等网络平台,搭建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零距离沟通的网上直通车,仅去年就办理网民来信和留言3827件,回复率达98%,网络问政已成为长效机制。坚持从为老百姓解决具体困难、具体问题做起,让老百姓感受党的温暖,比如帮助解决了雁江区鲤鱼村特困群众禹兴付生产生活困难、大学生白血病患者胡燕桃救治、城区残疾老人卓信贤住房“内涝”等问题……各级部门、各级干部都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已成为自觉行动。
谈环境
环境是招商引资核心谈判不怕亮出“底牌”
华西都市报:近三年来,百威英博、韩国现代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资阳,资阳靠什么吸引了这些大企业大集团入驻?
李佳:客观讲,资阳目前的区位条件并没有变,高速公路、铁路都还在建设中。百威英博啤酒、韩国现代汽车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之所以选择落户资阳,我认为,他们看中的是资阳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规划的美好未来发展前景;看中的是资阳的发展优势特别是交通网络形成后的区位优势;看中的是资阳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我们有务实高效的政务服务。比如,韩国现代商用车合资项目的入驻,就是看中了我市南骏汽车集团的发展潜力;百威英博啤酒从招商引进到建成投产,仅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展现了资阳良好的政务环境,创造了百威英博发展史上的‘闪电速度’”。
华西都市报:请问资阳在筑巢引凤中是如何打造投资软环境的?
李佳:环境是生产力!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三句话:“你发财、我发展”,是我们秉承的合作理念;“政策更优、门槛更低、审批更少、服务更好”,是我们坚持的服务原则;“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是我们信守的服务承诺。全市干部秉承这样的理念务实工作,以浓浓的诚意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谈队伍
关心爱护严格要求创先争优当好表率
华西都市报:建设幸福资阳,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您作为“班长”,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李佳:干好资阳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鲜明提出“把加快发展高高举过头,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的共同信念,始终强化“信念是支撑,方法是生命,团结是力量”的共识,共同推动幸福资阳建设。在领导班子中,我们始终坚持真诚而理性的和谐团结,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注重沟通,相互尊重,和谐共事。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我们坚持“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的准则,坚持“公道正派地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大力实施干部双挂双派、干部培训、家庭团聚“三大工程”,建立完善干部职级待遇相关政策,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构建让干部在腐败问题上“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制度机制,防止“上了项目、倒了干部”,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华西都市报记者田雪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