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团代表郑晓幸在记者会上谈基层文化建设投入的三个转变—— 国学热,不是穿长袍马褂咬文嚼字 10日,四川代表团郑晓幸代表就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回 答记者提问。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余坪摄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胡彦殊杨东北京报道 “这位是本次记者会邀请的四位代表中唯一的男代表。”3月10日,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的文化专题记者会开始前,主持人对四川团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作了“特别”介绍。在随后的一小时,现场记者把一半的问题都抛给了郑晓幸。 文化大发展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状况在改变 “有人说文化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新华社记者用调侃的语调提出一个并不轻松的问题。郑晓幸没有回避,“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提升还有个过程。”他认为,近几年,全国人大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就是把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文化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文化发展繁荣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改变,“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也正在发生改变。 基层文化建设 以四川为例谈到三个转变 记者十分关心国家对基层,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郑晓幸以四川为例谈到三个转变,文化资源从重视城市的文化资源配置开始转向重视基层、重视农村;文化服务、文化商品过去是为少数人享用、城里人享用,现在开始惠及百姓,面向大众;把文化纳入民生的范畴。他透露,今年四川除常年预算开支以外,省级财政还将拿20个亿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 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郑晓幸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硬件上去了,但软件明显滞后。国家大规模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后,最大的担忧就是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能力、本领的担忧。他呼吁对基层文化人才匮乏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时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 针对当前国学热 要赋予现代手段、创新理念和平台 是否赞成给小学生安排《弟子规》这样的课程?针对当前的国学热,郑晓幸表示不赞同穿上长袍马褂、咬文嚼字,而是既要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好,更要赋予现代的手段、创新的理念、现代的方式、现代的展示平台,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用现代人的娱乐方式,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他还提醒,中国文化需要加快走出去,海外华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