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炒货看似简单,实则竞争激烈。
本组报道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侯婷婷
成都小微食品企业生存现状
规模:共有食品企业1800家左右,其中小微食品企业超过1000家发展:近几年小微食品企业每年以10%-15%速度增长,但每年要死掉10%左右
小微食品企业起初大都是小本生意,仅靠自有资金,难以做大规模
但由于从银行贷款不容易,从民间融资成本高,这些企业一直不敢借贷,因此宁愿原地踏步
此外,由于规模小缺乏良好的发展平台,小微企业的员工流动非常快,也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11年前,邓光明在成都金牛区成立成都顶俏食品厂,开始做炒干货生意,去年年底,他在金堂买了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准备扩大生意规模。想不到年初遇上鲜有的销售淡季,10多名工人要发工资,而厂房还未投入生产……面对一系列问题,邓光明不时想: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是不是错了?
在成都,和顶俏处境相似的食品类小微企业约有1000家,这些企业老板加员工总共不超过100人。从采购面粉等原材料,到找销售厂家,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忙碌一个月的收入,下月又要用于支付原料供应商货款、厂房租金,一旦遇到生意亏损,老板将不得不奔波在筹钱路上,甚者则店铺关门。
他们怀着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却面临随时停业的困境。小微食品企业难以升级,究竟遇到哪些坎坷?华西都市报记者调查了两家食品公司。同时,成都市食品商会副会长任伟维也就小微型食品企业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
调查样本:成都顶俏食品厂老板邓光明面临困境:现金交易模式,使得小微食品企业在销售淡季和扩大生产时容易遭遇资金困局。
小微食品企业淡季遭遇现金危机
“当初觉得炒瓜子工艺简单,蛮赚钱,于是选择这个行业,没想到这么不容易。”邓光明叹了口气。
2001年前,亲戚家火热的炒瓜子生意给邓光明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有货,就有人争着来买。”邓光明说,印象里这个行业市场很大,于是租了1000多平米的厂房,招来10多个工人,热火朝天地做起炒瓜子、花生生意。
起初,由于价格实惠,邓光明的瓜子、花生很受消费者青睐。不过,随着消费者逐渐注重产品质量,邓光明不断改善技术,增添新设备,源源不断投入资金,一度欠下40多万外债。
虽然现在已有100多家客户,但销售渠道仍是邓光明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因为扩大企业规模,必须保证销售稳定。“如果客户跑了,才是最大的困难。”邓光明说。
去年年底,邓光明在金堂买了2000平米的场地,总共花去300多万元,但至今场地还没投入使用,“钱被困在场地上,一时半会儿不能投入生产,这边的生意资金短缺。”为此,邓光明不得不四处筹钱应对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意。
对食品企业来说,大型食品企业可以向材料供应商压货,但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决定了它的信誉度有限,供应商因此更愿意采用现金交易。这种模式,也使得小微食品企业在销售的淡季遭遇资金难题。
调查样本:四川和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老板彭李面临困境:生产环节简单,起步容易,但低门槛导致企业吸引力不够强,多名员工另起炉灶成为竞争对手。
技术门槛低员工随时另起炉灶
成都食品业曾有传言:电影院和KTV里的爆米花都是一个老板卖的!或许你听了觉得这个老板肯定赚大发了。其实不然,尽管在成都做爆米花生意的企业并不多,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四川和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从2004年开始做爆米花生意。老板彭李从上海爆米花市场看到商机,“只需要为客户提供食品半成品,最后的烹制环节并不参加。”
找来3个人合伙,投入50多万资金后,彭李的爆米花生意开工了,将进口玉米加上糖、油以及香料,进行搅拌,随后封袋销售,产品面向酒吧、KTV、超市销售。
在彭李看来,做爆米花半成品,相比其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环节简单很多。然而,正是因为技术门槛不高,彭李的公司不久后遇到了尴尬。
一年后,公司业绩有了起色,有员工离开,带着技术另起炉灶。此后三年内,陆续有四五个人离开,“曾经的员工成了竞争对手,大家不去想怎么把产品做好,单想着怎样在短期内挣到钱。”彭李说。
目前,成都做爆米花生意的企业不超过10家,彭李的公司算是规模较大的。彭李计划,将自己的爆米花做出品牌,今年将扩大公司规模,但从哪里找稳定的专业人才?
●专家点评
融资贵不敢借贷 导致规模做不大
成都市食品商会副会长任伟维称,成都食品企业共有1800家左右,其中小微食品企业超1000家。近年,小微食品企业每年以10%-15%速度增长,但“每年死掉10%左右。”
任伟维说,小微型食品企业起初大都是小本生意,没有充裕的资金,想要生意顺利运转,必须采取一定融资措施。但他们的固定资产仅限于生产设备,从银行拿到贷款比较困难,民间借贷的话,用所得盈利去换借贷,无异于借东墙补西墙,最终仍是盈利微薄。
“小微型食品企业因此不敢借贷,规模也一直无法扩大。”任伟维说,这是个尴尬的处境。
小微食品企业最缺稳定的人才
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平台,就业者想要追求的,小微型企业无一能够满足。成都市食品商会副会长任伟维说,小微型食品企业最缺失的是管理人才,包括市场经营、内部管理,这些终将影响到企业的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