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购物,乘坐公交车不用掏钱包,手机一刷就能付账 在繁忙的工作日清晨,你走出家门到附近的超市购买一份早餐和一份报纸,随后搭上公交车,开始一天的工作。但与往常不同的是,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公交车上,都可以告别累赘的钱包与繁杂的零钱,而是用手机来完成所有的支付。 这是在2011年世界通信大会上,运营商们为手机支付的明天所描绘出的蓝图,看起来很美好却又很遥远。不过,2011年,在成都,这样的场景已经可以实现。 无论是三大移动通讯网络运营商还是实力雄厚的中国银联,都已争先恐后加入到手机支付市场的竞争中。手机支付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热的话题之一。 而与此同时,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从缴费等支付业务中却基本无利润可言。上百亿的商机究竟藏在哪里?又是什么驱使着市场各方前赴后继地杀入手机支付? 本期华西财侦局将为你揭开手机支付背后的秘密。 A 现状 各方争相进军手机支付 无论是在近场的电子钱包还是远程第三方支付领域,市场竞争早已暗潮涌动。 中国移动在2010年初便入股浦发银行为支付牌照铺路,中国电信随后推出了“翼支付”,中国联通则在上周爆出为手机支付业务专门筹备的新公司的招聘页面已对外开放的消息。在手机支付市场中,三大电信运营商早已各据一方。 实力雄厚的中国银联也早已瞄准手机支付。2009年,中国银联的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开始在七省市试点。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也出现在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公示名单中。 从三大电信运营商到中国银联,再到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手机支付这片蓝海中,产业链涉及的各方无一缺席。 B 困局 市场认知度低起步阶段障碍重重 手机支付的未来看起来美好。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四川银联曾表示,预计到2010年年底,四川地区将拥有30万至50万的银联手机支付用户。不过,截止2010年12月四川地区的手机支付用户仅为7万余户。 手机远程支付业务主要是将带智能处理能力的SD卡与个人银行卡进行绑定,从而使手机具备金融支付功能。而一张SD卡的成本在88元左右。 “这其实让我们有些左右为难。免费发卡?成本太高,并且并不能保证所有的SD卡最后都能投入手机支付实际使用中。不发卡?目前手机支付在普通百姓中的认知度太低,愿意主动前来办理的用户少之又少。”四川电信相关负责人表示,起步阶段成本过高的问题是手机支付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很多免费赠卡的用户即使安装了SD卡也很少使用。这个无形的门槛也是造成手机支付认知度低的重要原因。”前述负责人称。 C 释疑 没钱赚还有人抢市场?为用户资源而战 在市场各方争抢手机支付蛋糕的现象背后,却并没有产生高额利润。业内人士指出,即使是支付宝这样拥有众多用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类似缴纳水电气费这样的手机业务方面,基本上都是不赚钱的。 既然没有利润可言,那么是什么驱使着这些市场争夺者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手机支付中去呢? 为用户黏性而来 对于中国电信等移动通讯网络运营商来说,手机支付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用户黏性。 “手机支付离不开通信网络,如果我们的用户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对手机支付服务独一无二的体验,那么这部分用户的黏性将会大大加强,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入网。”四川电信相关负责人称。 此外,手机支付对这些移动通讯网络运营商的吸引力还在于流量费。 “只要发生远程的手机支付行为,比如缴纳水电费、网络购物支付等,就一定会有流量产生,一旦用户基数足够大,所产生的流量费就不可小觑。”前述负责人称。他还表示,尽管目前电信提供的手机支付服务主打电子钱包类服务,即近场支付,但从长远来看,远程网络支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 为用户资源而来 “说到底,还是用户资源。”对于这场战争中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诉求,有业内人士一言以蔽之。 该业内人士称,手机支付的商机不在于钱去了谁那里,而在于钱是在谁那里进行支付的。“用户的钱在谁那里进行支付,谁就能掌握包括用户消费偏好等重要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用户信息进行分析,这类企业便能够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进而与银行共享用户资源。更重要的是,在了解用户消费偏好等之后,企业便可以顺势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不少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也对进军手机支付信心满满。唐建(化名)就领导着这样一家公司。他承认,可以通过开发一些特色服务来吸引用户。 “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尽管没有办法直接从支付业务赢利,但当我们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以后,广告收入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收益。”唐建说。 用户资源 手机支付的商机不在于钱去了谁那里,而在于钱是在谁那里进行支付的。用户的钱在谁那里进行支付,谁就能掌握包括用户消费偏好等重要信息资源。利用这些信息,企业便可以顺势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用户黏性 手机支付将大大加强各大移动运营商用户的黏性,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入网,使用手机支付产生的网络流量将增加运营商的收入。华西都市报记者赵雅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