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水木正在整理老照片图由傅志军提供(资料图片) 壁柜里装满资料
40年前,他骑着自行车,挎着照相机,走遍成都的大街小巷,记录下这座城市的风情,考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4年前,62岁的他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自己整理的大量老成都资料。 他叫冯水木,是曾被称为“成都活字典”的民俗研究者。 他的妻子杨永群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希望能将冯水木收集的资料出书,完成他的遗愿。 40年研究记录 “老成都”留下大量资料 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一名语文老师的冯水木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和一辆自行车。 “那时有这些东西洋盘得很,那辆自行车还是抓阄才买到的。”杨永群说,丈夫从那时就醉心于考究成都民俗历史,走街串巷,用相机拍下老成都的影像。 “一卷胶卷冲洗出来,他只留两三张想要的,剩下的全部作废。”在杨永群眼里,冯水木拍老成都的照片从不吝啬,但对当时还是他学生的杨永群却比较小气。“那时相机很少,有时出去耍找他借相机他从来不借,即使 帮我们拍,最多也只拍一张。” 长达40年的研究记录,冯水木逐渐成为一名“老成都”民间研究专家,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007年3月16日,冯水木因病去世。他留下了自己的遗愿:把一生收集的资料整理出书。 花大半年时间 妻子初步整理完成资料 4月1日,记者来到冯水木的旧居——成都西府南街一处老宿舍楼。 这套房子除了存放资料的卧室外,其他房间现在已被出租给附近商场做库房。杨永群打开房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她上次来这里,还是两个多月前了。 在门旁的一个小书柜里,放置着冯水木收集的一部分资料。记者发现,这些资料的表面都蒙上了厚厚一层灰,一些早年写成的资料,纸边已有残损。杨永群说,壁柜里还有满满两柜资料。 冯水木去世后第二个月,杨永群开始对他留下的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在她眼中,丈夫不像别人只对某一项民俗历史感兴趣,他是一个杂家,戏曲、诗歌、民谣、名人故居、甚至是成都街头的大小馆子,他都有所涉猎。整理这些资料,对于连上网都不会的杨永群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2007年4月开始,每天一大早,杨永群都会顶着卧室里昏黄的灯光,对这些资料逐一比对、扫描,然后分类,一直忙到下午。 大半年后,她终于将资料初步整理完成。 博物馆纷纷上门 希望收藏资料被婉拒 冯水木去世后,四川省方志馆曾经向杨永群表达过希望保管这些资料的意愿,并先期取走了4本冯水木的剪报资料。 “拿去的那些资料,不仅被放进恒温室保存,还用药水进行了消毒。”回忆起这些细节,杨永群感激不已。但随后发生的一场小误会,让这些资料再次回到了她手里。 冯水木去世100天后,好友曾举行过一场追思会,杨永群去省方志馆拿回了那些资料,用于在会上展览。 “当时比较急,没有很好沟通。”杨永群担心对方误会,事后就没有再联系省方志馆。后来陆续有些博物馆找来,希望收藏一部分资料。但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性,杨永群婉言拒绝了。 今年年初,杨永群应聘上了成都花牌坊社区综治办的一份工作,搬到了单位附近的姐姐家借住。已年过五旬的她感觉已无暇去保管这些资料,向记者说出了她的愿望,希望通过华西都市报联系四川省方志馆,继续把资料交由他们保存。 “我还希望有一天能完成他的遗愿,从他收集的资料中挑选一些出本书。”杨永群说。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刘念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