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
近日,一组距今约4300年前的大型公共建筑遗址现身成都新津县宝墩村宝墩遗址中心区。
可能是议事聚集场所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宝墩村,一处平地呈现在眼前,地面上标注了39个白色方框。成都文物考古队工作人员说,这些方框是本次发掘出的建筑立柱基址。 这些立柱的排列具有明显的规律性,26个立柱勾勒出一个长方形的“大厅”。由于大厅面积较大,中间还有3根立柱辅助承重。两侧,10根立柱组成两处“厢房”,组成一套具有规整“品”字形结构的“两室一厅”建筑。 “如此宏大的古建筑,可能是古人议事或举行重大活动的聚集场所。”考古人员说,这处建筑遗址距今约4300年前,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可以基本判断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公共建筑。 本次发掘中,确定这些立柱的具体位置,首要的判断依据是地面上残存的原始柱坑。每根立柱下,均铺设有承重用的鹅卵石。 地势较高古城保存完好 在大型建筑附近,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虽然并未出土随葬器物,但骸骨却保存得相当完整。 考古人员说,从宝墩遗址目前残存的城墙和遗迹来看,经过4000多年岁月侵蚀,这座古城仍保存得相对完好,最重要的原因应归功于遗址所在的地势较高。在五河汇集的新津,自古洪灾不断,“但高地势让这座古城在历次洪灾中幸免于难。” 随着时间推移,古城沉睡于地下。本次发掘中,城墙遗址之上发掘出不同朝代的墓葬和民居,表明世代有人居住其上,这也为遗址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新闻资料 新津宝墩遗址 最初发现于1995年,为一座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城址。 2009年11月,考古人员发掘出遗址的外城城墙。宝墩遗址面积由最初发现的60万平方米增加至276万平方米,为成都平原已探明古城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在国内同时期的古城遗址中,面积仅次于浙江良渚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排名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