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直播 财经 查看内容

2万炉霍人供给4万红军 一道“棒打萝卜”菜流传至今

2011-6-22 08:13| 发布者: 蔡静| 查看: 2276| 评论: 0|原作者: 刘春梅 余行 王伟|来自: 华西都市报

摘要: 炉霍县副县长拥塔拉姆讲述红军的故事 第2路 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春梅炉霍摄影报道 ●由于红军人数多,厨房的菜刀不够用,人们就用木棒将萝卜打碎,然后用清水煮,这一做法流传开来,现在“ ...

炉霍县副县长拥塔拉姆讲述红军的故事


    第2路
    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春梅炉霍摄影报道
    ●由于红军人数多,厨房的菜刀不够用,人们就用木棒将萝卜打碎,然后用清水煮,这一做法流传开来,现在“棒打萝卜”成为当地名菜
    ●目前炉霍尚有两位老红军健在,其中一位因为身体不适正在成都休养
    前日,“重走长征路”第二路记者到达甘孜州炉霍县。
    1936年,先后有4万多红军在此休整半年之久,而当时整个炉霍县只有2万人。红军进驻期间,生活来源主要靠当地提供。2万炉霍人供给4万红军的历史普写了民族团结的篇章,当时的革命菜“棒打萝卜”更是流传至今,成为炉霍的一道名菜。

    朱德亲自下田干活
    在炉霍县博物馆红色展览馆内,炉霍县副县长拥塔拉姆介绍,1936年,朱德、李先念等红军领导人率领的部队先后到达炉霍,不仅设了红军总指挥部,还办了红军总医院、红军大学等。
    红军刚开始进驻炉霍时,老百姓很害怕,跑到山上不敢回家。“当时正是春耕时节,朱总司令着急,人们不回来就耽误了一年的播种时节。”拥塔拉
    姆说,朱德向进驻的红军提出了四项规定,包括尊重这里的风俗习惯,爱护藏族同胞的一草一木等,同时还派指战员与翻译上山,劝老百姓回家。不到半个月,绝大部分百姓回来了。
    随后,朱德参与了当地的春耕,他与徐向前跟百姓一起在田里耕种的场景至今被传为佳话。1999年,陈靖将军为炉霍县题字,就专门写到了“徐帅肩拉犁,朱总赤脚耘”的故事。

    “棒打萝卜”成名菜
    炉霍县县长甲么介绍,现在炉霍正在通过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而来此旅游的人们,基本都要点一道这里的特色菜——“棒打萝卜”。
    这道菜与红军有着不解的渊源,在炉霍也被称为“红军菜”。拥塔拉姆介绍,1936年先后有4万红军进驻,而炉霍总共只有2万人,供给量大。由于萝卜在高原生长较好,个头又大,就成为常吃的蔬菜。
    “军队人数多,厨房的菜刀不够用,切萝卜工作量太大。为了省力气,人们就用木棒将萝卜打碎,然后用清水煮”。久而久之,用木棒打碎萝卜的做法就流传开来。如今虽然也是“棒打萝卜”,但已经不是清水煮出来的,而是鲜美的炖菜。拥塔拉姆说,现在这道菜非常受当地人和游客的欢迎。
    炉霍的人们向来有储粮的习惯,这也为进驻红军筹集粮食提供了方便。根据当时的统计,半年多时间里,炉霍人共为红军筹集了40多万公斤粮食,牲畜4万多头,此外还有食盐、衣被、帐篷等生活必需品。

    当地尚有两位老红军
    在炉霍县内,当年有1100多名红军因为身体伤病等原因留下。拥塔拉姆说,留下来的红军要么由寺庙收留,要么由大家族部落进行照顾,有愿意回老家的,也由当地人筹钱护送他们回家。
    “留在炉霍的红军基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拥塔拉姆说,到1951年,留炉红军尚有123人,其中多数与当地人成家,将炉霍当作故土。
    今年92岁的吕兆林就是其中一位。拥塔拉姆介绍,目前炉霍县仍健在的老红军有两位,但都因为身体原因不方便接受采访。她说,吕兆林留在炉霍时只有16岁,由寺庙里的僧人负责照顾。“当地曾经想帮他找到家人,好让他认祖归宗,但他出来当兵的时候太小,只记得自己是从遂宁出来,其他的都记不清了。”后来吕兆林便与照顾他的那位僧人的侄女结婚,完全融入当地。
    目前,吕兆林正在成都休养。

    第4路
    川陕根据地—川西北根据地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广元摄影报道
    老人守护红军树26年
    昨日,冒着倾盆大雨,“重走长征路”第四路记者到达广元元坝区太公红军山。
    红军山脚下,一棵枝繁叶茂的黄粱树引起了记者注意。该树高达13米,需要4个成年男子才能合抱。
    一直守护着大树的该镇退休干部,73岁的刘宁站在大雨中等候着我们的到来。他看着大树深情
    地说,是红军烈士的鲜血浇灌了这棵大树,它是红军精神的象征。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31军进军广元后,在当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正当苏区人民在红军的带领下打土豪分田地、翻身闹革命时,当地的土豪劣绅趁红军暂时转移之机,偷袭了当地政府,两名革命干部不幸被捕并被杀害在这棵黄粱树下。不久,又有15名游击队战士牺牲在此树下。乡亲们为纪念这些英烈,将该树命名为“红军树”。
    从1985年开始,当时还任镇民政干部的刘宁就开始守护红军树,一直到现在。

    第1路
    四渡赤水—彝海结盟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伟西昌报道
    礼州会议确定长征路线
    昨日下午,“重走长征路”第一路记者走进了西昌礼州镇田坝村。1935年5月21日,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当地的边家祠堂开会,这就是有名的礼州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确定了长征的路线,并正式提出了“长征”一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礼州召开了3次会议,分别是中央
    军委礼州会议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行军路线、聂荣臻主持的群众大会和张闻天主持的欢迎九军团座谈会。现保存较好的就是边家祠堂红军军事会议会址,这里不仅有当年开会曾使用的桌椅,还有四棵巨大古柏树。
    当年红军经过礼州时,当地人的生活非常清苦,很多时候吃不饱,可是他们还是将家里的食物分给红军吃。76年后,红军走过的这个地方已经成了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成为凉山州镇域经济发展第九名,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石榴栽培、黑山羊养殖、蚕桑等特色农业。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