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煦生前照片
黄埔军校第15期学员樊文煦前日在成都去世,享年94岁
●军人作风一直保留在樊文煦的生活习惯中,他一定要自己洗衣服,铺盖都折成豆腐块 ●樊文煦曾用冷水下过面条,一有时间,他要么作诗要么练书法,从不进厨房 ●无疾而终,94岁高龄安然离世,子女们感慨:这样的自然离去是最好的方式 前日下午4点过,94岁的樊文煦老人,在家中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昨日下午,在成都百吉街52号大院,老人的灵堂设在2栋1单元2楼。没有哀乐,只有一副女婿写的对联,挂在老人的遗像旁边。 “想当年,投笔从戎报考黄埔投身抗战,金戈铁马一英豪;到暮年,寄情书法诗词歌赋陶情逸趣,羽扇纶巾大文雅。”对联的作者刘国正说,“这正是老人一生的写照。” 就读黄埔军校留校教授战术 樊文煦生于1917年,是湖北武昌人。“爸爸是黄埔军校第15期学员,毕业后又读了一段时间的战术研究,留校当了战术教官。”女儿樊新武说,解放后,父亲到成都塑料六厂工作,一直到退休。 樊新武拿出《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同学录》,樊文煦的名字名列其中。 “小时候我们很少听父亲讲军校里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时间去黄埔念书的,有什么故事,我们子女不很清楚。”樊新武说,只记得解放后,父亲曾获邀去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当时家具都拖上车了,但父亲还是不愿意去。” 在子女们心里,父亲虽然没上过战场,但军人作风却一直保留在他的生活习惯中。“我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见他(樊文煦)时,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一定要自己洗衣服,白衬衫刷得特别干净,铺盖都折成豆腐块。”女婿刘国正说,老人严谨得很。 既能文又能武痴迷诗词书法 樊文煦老人还有一个号,名叫“痴翁”。对于这个名字,子女们的解释是“痴迷于诗词”。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成都市银杏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樊文煦的诗词及对联,有好几首(幅)被选进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词楹联精选》,而他的名字也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人名辞典》。 “万方安定此登临,千载危楼壮古今。隐隐云峰双山献翠,欣欣故国一江春。波随日影归沧海,浪引涛声渡江津。三楚风骚流韵在,江山瑰丽总多情。”这首《登黄鹤楼》,可谓是樊文煦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练笔诗作没有发表。 “父亲真的是能文能武,前期教打仗战略,退休后写诗作词、练书法。”樊新武回忆,父亲经常半夜三更想起好句子,赶紧起床记下来。有一段时间,诗词本更是不离手,一直在琢磨诗句。 而樊文煦的“痴”,还表现在“完全不会做饭,一心扑在诗词上面”。儿女们回忆,父亲曾经用冷水下过面条,一有时间,他要么作诗,要么练书法,从来不进厨房。 如今父亲安详离世,屋子里还留着不少诗稿,子女们打算慢慢整理出来,也算是对父亲的怀念。 和老伴相濡以沫一起度过金婚 在灵堂一侧的墙上,有一张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樊文煦和老伴的金婚婚纱照,成为不少亲戚朋友谈论的话题。 “我爸妈一起生活了60多年,感情一直很好。结婚50周年时,为弥补婚纱照弄丢的遗憾,又补了几张金婚照回来,相片非常不错。”说起爸妈的故事,樊新武说,“听我小舅说,爸妈当年结婚时,当着所有来宾的面,他们率先滑进舞池翩翩起舞,浪漫得很。” 樊新武的小姨王松如说:“最开始我父亲不同意樊文煦和姐姐的婚事,因为不能接受当兵的,觉得只能武不能文。”为了改变岳父的想法,樊文煦用一篇自创的文言文信件,彻底赢得了岳父的心。 “我还记得他(樊文煦)国标舞跳得非常好,因为是军人,舞姿潇洒,人又帅气,很多人曾找他学跳舞。”王松如说,姐夫退休后还参加过舞蹈协会等多个民间社团,根本“坐不住”。 如今老人无疾而终,在94岁高龄安然离世,让子女们感慨不已:“父亲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什么都看得开,这样自然离去,是最好的方式。” 报料人:肖先生线索奖:50元 (华西都市报 记者陈黎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