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红色思源”大型采访活动报道组昨日走进陕北南泥湾 ●高峰时期,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后因种种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目前种植面积已经不足300亩 ●南泥湾镇政府已经明确,将对农户复耕水稻进行特别补贴,具体执行细则近两个月将出台 昨日,华西都市报“红色思源”大型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被誉为“陕北好江南”的南泥湾。 南泥湾是延安地区惟一种植水稻的地方。当年三五九旅在这里开荒,开创了中国农垦历史先河。高峰时期,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后因种种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目前种植面积已经不足300亩。南泥湾农场和政府最担忧的是,照此下去,要不了多久,“陕北好江南”即将看不到水稻了。 “陕北好江南”怎能没有水稻?今年,南泥湾农场、南泥湾镇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打造“景观稻田”工程,实施各种种稻补贴,努力避免“陕北好江南水稻即将消失”这一情景发生。 今年,南泥湾沿省道303一线已经种植了130亩水稻,其中在大生产广场正前方还重金打造了47亩的“景观稻田示范工程”,游客到这里仍能感受到水稻成片的“陕北好江南”景象。 水稻种植面积缩水九成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在延安附近的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南泥湾的农业种植面积达到26100亩,年产粮食37000石。毛泽东在视察南泥湾后,亲笔写下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题词。 据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提供的数据显示,高峰时期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每到收割季节,这片陕北黄土地上呈现出一片稻浪翻滚的江南景象。 据南泥湾农场资源管理科原科长邢丹东介绍,陕北过去传统农业一直以旱地作物为主,大面积种植水稻是破天荒的事情,所以才有了歌中所唱的“陕北的好江南”,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稻种植是南泥湾被称作“陕北好江南”的标志性象征。 但自那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邢丹东介绍,2000年前后,这里的水稻种植面积还维持在1000亩左右,但近些年来直线下降,到去年已经不足300亩了,与高峰时期相比足足缩水了九成。 包括南泥湾镇政府在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水稻种植即将在南泥湾消失所带来的严重问题。镇政府办公室一名负责人说:“如果水稻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南泥湾将不再是南泥湾,南泥湾这块招牌、这面旗帜就名不副实了。” 农民为何不愿种水稻?邢丹东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水稻种植全是纯人工劳作,相比玉米、谷子等旱地作物,水稻种植投入很高,劳动强度大;二是南泥湾水稻种植不能机械化耕作,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久而久之,农户们就都不愿意种了。 补贴复耕打造景观稻田 出于“恢复水稻生产、打造水稻田景观”的考虑,南泥湾农场从今年开始,在南泥湾革命遗址核心地区——从南泥湾镇政府到大生产广场公路沿线,着力打造130亩“景观水稻田”,其中重点打造大生产广场正前方的47亩连片“稻田景观示范工程”。 与此同时,南泥湾镇政府已经明确,将对农户复耕水稻进行特别补贴,具体执行细则近两个月将出台。 昨天中午,华西都市报“红色思源”大型采访活动报道组刚到南泥湾大生产广场,就被广场前连片的水稻田吸引。由铁丝网拦起来的水稻田,占地约50亩。6月的阳光下,已经插了一个多月的秧苗郁郁葱葱,长势很好,不时有游人前来参观、拍照。 据南泥湾农场资源开发科原科长邢丹东介绍,大生产广场正前方这块用铁丝网挡起来的水稻田,是国营南泥湾农场今年重金打造的景 观水稻田项目,由7户农场农工承包耕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资、农机、肥料支持。 景观稻田技术要求严格 据邢丹东介绍,目前这47亩水稻田由7户农场农户承包耕种,农场提供良种补贴、农机农具补贴、肥料补贴和技术指导,带领农户对这片稻田进行统一管理。 据53岁的承包户曹化通介绍,他家在这里种植了9亩水稻田,稻种是由东北引进的“辽粳371”优良品种,亩产能达到600公斤左右。 据邢丹东介绍,这47亩的“景观水稻示范工程”,农场投入了大笔补贴:免费提供良种,每亩补贴20多元;每亩免费提供100斤过磷酸钙、20斤氮磷钾复合肥;免费提供插秧机。此外,近50亩土地的平整还补贴了8000元。 与此同时,农场为这些农户提供统一技术指导,对插秧、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都进行全程指导。 为提升农户积极性,农场还对农户制定了奖励政策,亩产达到1200斤的,每亩将得到100元的达标奖励。水稻收割前,农场还将组织验收组,按照“青枝绿叶黄谷穗、只见稻叶不见水、田间无杂草杂稻”的技术标准进行验收打分,考评获第一名的还将获得2000元的奖励。(华西都市报 记者阮长安 邓宇 张磊延安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