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第2路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春梅巴塘报道 1936年,由贺龙带领的红军队伍途径巴塘县,并在中咱乡驻扎休整。自进入到离开,共在巴塘境内停留40多天,行军400多公里。红军曾经翻越的东隆山也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山。 昨日,在红军山脚下,巴塘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王益向“重走长征路”第2路记者讲述了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把银元在中间打孔,再垫一个包了布的硬物,就做成一颗纽扣,一用就是70多年。巴塘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纪念曾经长征路过此地的红军。 红军留下银元百姓做成纽扣纪念品 巴塘连接川滇藏,1936年5月红军到达此地之初,因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当地居民都已跑到山上去躲避。村落里留下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就是空空的院子。 “当时红军路过此地主要是为了筹粮,但5月份正是巴塘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也不多。”王益说,红军在当地中咱乡驻扎期间,吃了百姓家的粮食,就把银元压在门槛下,宰了鸡,就用鸡毛裹着银元放在门前。老百姓发现红军原来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有些老百姓和寺庙拿出自己存的粮食给红军。 红军离开后,留下的银元被当地人留做纪念。王益还记得,小时候常看到有人戴着用银元做的头饰和纽扣。“把银元在中间打个孔,再在上面垫一层用布包着的硬物就做好了。”直到现在,在中咱乡一带还有人保留着这些。“人们想通过这种方式纪念红军。” 巴塘县将再造一个“高原江南” 虽然地处偏远,但走在巴塘县城的街上,处处可以感觉到繁荣之势,城市基础设施齐全。 巴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杰说,1989年巴塘发生里氏6.5级地震后,国家拨款8000万元进行重建,当时修建起一批5层高的楼房。2003年,巴塘以经营城市为载体,再次扩容,并发展了多项配套措施。目前该县城区面积共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余人。“计划在‘十二五’末,使城区人口达到5万,城区面积翻一番,再造一个‘高原江南’。”黄杰说,届时争取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并将60%用于新农村建设,在金沙江上游建设一批生态村。 “现在巴塘县的三大特色就是水电、矿产、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方面,王益说,红军曾经路过的格木草原是该县的5大景区之一,目前尚未通公路。“打算将其打造成‘重走长征路’的徒步探险旅游区。” 老城墙的红军政纲 字迹模糊风化严重 第4路 川陕根据地—川西北根据地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剑阁报道 21日下午,“重走长征路”第四路采访团来到了剑阁老县城。穿过泥泞的老街,走过一排排街坊,来到了一块已经褪色发黄的土石墙前。 指着顺城街上印记模糊的石墙,该县文管所副所长王朝辉说,这里就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刻下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据介绍,当年红军战士攻下剑阁城后,就在县城的东门右侧的老城墙上,刻下了这幅长11.4米,宽1.7米的楷书体。新中国成立后,覆盖多年的石刻重见天日。1980年省政府便将该石刻政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在现场却发现,如今墙上的政纲多数已经严重风化,不少字体已经笔画缺失,更有部分字迹彻底消失了。对此,王朝辉也很痛心。他说石刻保护一直是比较困难的文物工作。因为如果重新加深雕刻,势必破坏政纲的原貌,文物就不是文物了。 他表示,当地文管部门正在向上申请抢救性保护措施,一旦批准要么就地保护,要么整体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