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四川省推进“两化”工作会议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一组先进典型,其中一站就在青白江。这个在人们印象中“污染严重、灰尘满天”的老工业基地,呈现出的崭新形象让代表们惊讶,发出了“这几年,青白江到底做了些什么?”的呼声。 青白江区委书记孙建成给出的答案是:关键在工业转型升级。近几年,青白江关闭了29家排污不达标企业,主动放弃总投资数十亿元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0多个,这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前提;国家级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西部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打造,以及相关配套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新型城镇化孕育了商机、集聚了人气,更提供了品质的保证。 过去 粗浅型的产城一体 上世纪60年代,因川化、成钢两大国有企业,青白江建区。国家“一五”时期,青白江成为全国13个化工基地之一,为配套产业发展,城市规模逐渐形成。“这只是粗浅型的产城一体。”青白江区委书记孙建成说,尽管青白江率先成为成都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过亿的经济强区,但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壮大,也变成城镇拓展的掣肘。 四处充斥的浓浓氨水味,让大企业员工宁肯每日早起从成都赶车上班,也不愿住进城区,本地人置业的触角,则伸向了临近的金堂、新都、广汉等地。2004年,沱江特大污染,将这个城市的神经彻底刺痛。 转型 摒弃高污染传统模式 “转型!原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模式必须转型,从而构建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关系。”为此,青白江旗帜鲜明地把“生态立区”作为区域发展首要战略,确立了建成都北部成德绵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本质上是摒弃‘两化’分割的传统模式,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衔接与深度融合。”孙建成说,城市做大、产业做强,实现“产城一体”,需要找准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互补、共进互促的着力点,使两者合力形成区域发展的“两轮驱动”。 振兴 形成四大新兴产业基地 青白江区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显著特征的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国家级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西部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西部商用车制造基地、西部新型住宅研发生产基地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建材投资50亿元,兴建碳纤维生产基地;台玻集团投资2.8亿美元,建设电子玻璃纤维丝及布生产基地;巨石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60万吨的玻纤基地;重汽王牌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40万辆商用车制造基地。 目前,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成总面积达22.6平方公里,引进规模以上企业20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国内100强2家、省级重大产业化项目11个。经过几年探索,“生态携产业齐飞,环保与建设并重,新城共山水一色,文明伴和谐同行”的青白江,渐成现实。 数据重识青白江 从2008年起青白江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增加到28.5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13.9万增加到21.1万。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01%,全区森林覆盖率37.07%,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58平方米,居成都第一,并先后荣获了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省级绿化模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殊荣,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 (华西都市报记者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