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日前,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对我市境内1.5级以上地震,震后10分钟内实现精确定位,15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2015年前,各区(市)县每年至少建设1—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2个地震安全社区。 到2015年15分钟内速报地震烈度 根据《实施意见》,我市防震减灾的工作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市的综合观测系统;对我市境内1.5级以上地震,震后10分钟内实现精确定位;不断完善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15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援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到2020年,地震监测、速报、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综合抗御本地基本烈度的地震;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实施意见》要求,加强监测台网建设。新增一批地震烈度速报子台,使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子台密度达到1个/100平方公里。完善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另外,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同时,继续推进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安全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两员一队伍”建设。 农村新建公共设施须满足抗震要求 《实施意见》要求,农村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和村镇公共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自2011年起,全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住房与城乡建设、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推进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设防知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2015年前,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完成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 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救生避险设施 除了加强地震救援力量建设外,《实施意见》还要求进一步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人民防空应急疏散地域建设相结合并纳入本地区建设规划。要按照规划,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标准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每年至少建1—2所防震减灾示范校 《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全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深入持久、以点带面地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2015年前,各区(市)县每年至少建设1—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2个地震安全社区。在每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集中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记者 张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