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刘念实习生陈永超摄影报道)昨日中午,市民杨先生路过龙潭乡丛树村一条小路时,无意瞥见路边草丛中有个圆形物体若隐若现,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个褐色的陶罐。 杨先生捡起这个罐子,感觉还有点重,“估计超10斤。”坛体中部的封釉呈现出一定的纹路,坛口的下方有一圈奇怪的规则条状印记。 “可能是古董。”杨先生说,去年,他曾在附近的威灵村见到3个古董贩子从农民手里花180元收了一个陶罐。“外观和这个罐罐很像。” 杨先生说,他想找个专家鉴定一下,如果是文物,他愿意捐赠给博物馆。 华西都市报记者帮杨先生联系上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工作人员李钢,昨日下午4点半,杨先生提着罐子来到四川博物院。 这个陶罐高近50厘米,直径也有近40厘米,罐体封赭色釉,细口粗身,乍看起来有点像酒坛。 “这个陶罐是现代烧制的,不是文物,就是腌菜用的坛子。”李钢说,从外观上看,这种罐子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在四川地区比较常见。由于这种陶罐在烧制时是分成两块制造后拼接的,接口处上釉时会留下纹路痕迹。而坛口下方的规则条状印记,则是因为烧制过程中,在平整坛口时留下的印记。 李钢说,每年四川博物院都会接收很多来自市民的捐赠物,其中大部分都为赝品或不具文物价值,“不过,这种主动向国家捐献文物的精神值得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