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德阳市域总人口38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8万人,占总人口的25.5%,城镇化率达41.3% ●德阳市城镇建成面积147.6平方公里,比震前增加42.9平方公里 德阳是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省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坚持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 在参加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期间,德阳市长陈新有向记者介绍了该市在“两化”互动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难点以及解决措施。 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发展 华西都市报:能介绍一下目前德阳在“两化”互动方面取得的成效吗? 陈新有: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强市的思路提高工业化水平,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50%提高到52.6%,提高2.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从35.8%提高到41.3%,提高5.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就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华西都市报:德阳在“两化”互动中,提出了“推进工业向集中区发展、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陈新有:德阳作为省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坚持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 我们在“两化”互动中坚持“推进工业向集中区发展、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大力推动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市场培育,带动了城镇建设和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市8个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98.5平方公里,工业企业1410户,从业人数13万人,工业集中度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1亿元,占全市的76%,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通过园区建设,13万农民变市民(按人均耕地0.91亩测算)。 华西都市报:近年来,德阳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这给德阳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新有: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转移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档次并重,发展就业型、科技型、出口创汇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产品加工型及社会服务型中小企业,在促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转型成长的同时,有力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农民工就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中小企业达1.79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298亿元,从业人员44.85万人。特别是在重装基地建设中,中小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全市已形成1472户中小配套企业,近年来每年新增就业超过5000人。 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企业,受到社会生产的洗礼,极大地推动农民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镇的聚集,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工业化成为城镇化的加速器。 初步形成城乡共繁荣同发展的格局 华西都市报:“两化”互动以来,德阳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进展如何? 陈新有:通过“两化”互动,我们的“一中心、多片区”组团城市群建设加快,园区规划同城市群发展结合,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工业发展为纽带,以小城镇为节点,以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网络型绿色城镇群。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建成面积达60平方公里,5个县城和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城镇建成面积147.6平方公里,比震前增加42.9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不断扩大,2010年底,德阳市域总人口38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8万人,占总人口的25.5%,城镇化率达41.3%。 华西都市报: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它又提供了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是这样吗? 陈新有:是的,城镇体系的加快建设,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同时,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区域布局调整,特别是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 华西都市报:城镇化的发展,除了加快工业进程外,还带来哪些好处呢? 陈新有: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本地农民向城镇转移。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促进了本地人口向各级城镇,尤其是向中心城区的人口转移。全市转移劳动力105万人,其中在本地务工就业超过55万。 对症下药促进“两化”互动更上一层楼 华西都市报:在“两化”互动推进过程中,德阳还存在哪些难点呢? 陈新有:工业发展不足、发展不快。一是工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与西部经济强市的差距在不断扩大,领先四川兄弟市州的优势在不断缩小。 工业招商不足,缺乏大力推动工业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和新产业。二是我市工业化处于中期过渡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中,存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大工业生产并存的格局,农业产业化率还不高,以工促农的力度不够。 同时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我市城镇化水平和沿海发达地区相差甚远,与其自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 华西都市报:针对这些难点,你们怎么解决呢? 陈新有:首先要做好规划。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编制《德阳市空间战略规划》、《成德绵区域合作总体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二是制定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推进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经济、壮大龙头企业和完善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壮大规模。建立激励机制,对销售收入上台阶和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加快成都经济区建设。推进城市群建设,加强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四是重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