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华西城市读本 泸州 查看内容

孙培严 低调的“楷书状元”

2011-8-30 10:26| 发布者: 罗平| 查看: 12702| 评论: 0|原作者: 张杰 刘扬|来自: 华西城市读本

摘要: “楷书状元”孙培严 只要汉字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对我来讲,将书法当成业余爱好,反而能更好地感受书法之美到现在才摸过3000多支笔,离写秃一万支还差得远呢! 孙培严,号万笔,从一名就职于电力部门的书法爱好 ...

“楷书状元”孙培严

 

    只要汉字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对我来讲,将书法当成业余爱好,反而能更好地感受书法之美到现在才摸过3000多支笔,离写秃一万支还差得远呢!

    

    孙培严,号万笔,从一名就职于电力部门的书法爱好者到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楷书组第一名,并在近年来的全省及全国专业大赛中频频获奖。他一直甚为低调,从未曾在媒体上曝光。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来到了孙培严的办公室,只见他理着小平头、穿着黑布鞋、身材结实,看起来十分的质朴,眉目之间隐约透出一股北方男子的豪爽之气。孙培严说自己的父亲是从吉林随二野南下转业到四川泸州的,老家就在拍摄《林海雪原》的长白山东麓,母亲是四川隆昌人。

    

    人\物

    

    孙培严三十年书法之旅

    

    孙培严,1967年8月生,四川泸州人,四川省电力公司职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1982年师从陈天啸学习传统书法及古典诗文;1999年入西泠印社篆刻培训班学习;2004年师从何应辉学习书法艺术至今。1996年入选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04年,荣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楷书组第一名);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2008年,获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三等奖;2009年,获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二等奖;2010年,获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信心被肯定

    

    业余选手夺“楷书状元”

    

    “八届书坛又一春,新科几子任浮沉。长安落雁高飞后,更见星途赶路人。”

    

    2004年,孙培严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及评比,为了这次比赛,他提前一年多就进入状态,“截稿前3个月,每天都练12个小时以上,最长的时候,一天要练17个小时。”在比赛当中,孙培严选报的作品一路过关斩将,从三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楷书组第一名,夺得“楷书状元”。孙培严说,这个奖项对他的鼓励非常大,“我没有经过学院式的系统书法训练,练书法主要是靠自己的领悟和摸索,作为一个业余书法练习者,能在职业书法家云集的国家级书法比赛得第一,确实增加很大自信。”他还透露,比赛后,他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即兴赋诗一首:“八届书坛又一春,新科几子任浮沉。长安落雁高飞后,更见星途赶路人。”

    

    “获奖之后,在高兴之余,我也陷入了极度的迷茫:该怎样在书法上再前进一步?”说到这里,孙培严似乎也陷入了回忆之中,“幸运的是,因为获奖我也结识了书法家何应辉,他答应收我为弟子,由此进入书法线条艺术的殿堂,并巩固了我刚刚形成的个人风格的楷书,进而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的隶书。”

    

    境界大提升

    

    “登堂入室 "求教于名师

    

    “每个不同阶层,都能有幸遇到最好的老师,省内外很多同好都很羡慕我。”

    

    “不过,一入何门我就遭到了打击,说起来还有点惭愧!”孙培严说,“一开始,何老师就让我写汉篆《袁安碑》,当时,我还有点暗自窃喜,因为之前在泸州时,我也带过学生,教过三年的《袁安碑》,自认为还是有点功底,结果写了3个月,都不及格。当时我就有点灰心了,心想我再写一周不及格我从此后就不练字了!一周之后,终于被何老师认可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二十多年的功力还比不上这百日的练习!从这时候开始,我才真正进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对书法艺术在本质上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白一般书法爱好与书道修炼的本质区别。”

    

    “如果没何老师,2004年获奖之后到现在,我可能早就被人遗忘了!我这一生特别幸运,虽自幼丧父,却师缘甚好!我自幼喜欢书法,启蒙老师是位留着山羊胡、教历史从不翻书的名师陈天啸先生。后来又遇到让我的书法道路走得更远的何应辉老师。每个不同阶层,都能有幸遇到最好的老师,省内外很多同好都很羡慕我。”说完,孙培严憨厚的笑了起来。

    

    未来更努力

    

    为自励取名“孙万笔”

    

    “心无适俗韵,闹市武陵源。斗室研书印,长锋度宇寰。羞言南徙志,愧怍史中观。遥想高楼外,一山又一山。”

    

    从1982年至今近三十年的书法生涯,孙培严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不管是三年武警的行伍生涯,还是复原进泸州电业局生产一线,他对书法的追求都从未间断过。业余时间几乎全天都用在练习书法上,在白黑世界里,感受力量和速度带来的愉悦、感受古人的书写状态和性灵……他在《丙戊自评》中写道:“心无适俗韵,闹市武陵源。斗室研书印,长锋度宇寰。羞言南徙志,愧怍史中观。遥想高楼外,一山又一山。”“学习任何专业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孙培严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为“万笔”,意在“写秃一万支笔”。孙培严说,取这个别号是想激励自己,多写多练,“不过,到现在自己才摸过3000多支笔,离写秃一万支还差得远呢!”

    

    孙培严说:“如果以书法为职业,在书法上就会患得患失,很难再以自由纯粹的心态去热爱书法。将书法当成业余爱好,反而能更好地感受书法之美。”

    

    聊书法摆艺术

    

    只要汉字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

    

    书法与篆刻自古以来都形影不离,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各种铃印也是大有讲究。孙培严对篆刻的钟情和精到,也是成为他丰富书法线条语言的手段之一。他的个人传记和篆刻作品被《巴蜀印人传》收录,编著者对其篆刻评价甚高,特别是他的铁线篆。对此,孙培严显得很谦虚,“我其实还算不上真正的印人,1999年我专门去杭州西泠印社学习篆刻艺术,主要是为了写出更好的书法,而且可以体会那种金石之气”。说到兴起时,孙培严也用手在办公桌上比划起来,非常投入。

    

    近年来兴起国学热,但在传统书画艺术中,书法的受众始终不如绘画,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书法更是陌生。孙培严也同意这样的现状,但他却很自信地说;“只要汉字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书法是我们与自然沟通的中介,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体会自然规律、人生感悟,并且陶冶性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相信以后喜欢书法、愿意学习书法艺术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民风淳,文风盛川南之子为家乡骄傲

   

    孙培严的家乡泸州也是出了不少书法名家,比如蒋兆和、林子风等。提到家乡,孙培严显得十分骄傲,为记者一一道出其中渊源:“泸州自秦国即设江阳郡,隶属犍为,当今出土的有汉代温酒器及著名的东汉《王君平阙铭文》(俗隶);宋朝,黄庭坚被贬泸州时,留下泸州八景之一:百子图流杯池;明清时,泸州就为皇帝进贡石刻和木刻;抗战时期,泸州身处大后方,有很多高级学府迁入,为当地带来不少崇文之风;加之泸州地处云贵川渝交界,长、沱两江合流之处,民风淳,文风盛。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文化也得以较好地保留。”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1

同情

感动

高兴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