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买房,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今年春节前,34岁的宋小莉搬进了新家———城东三环内的一套经适房。她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新家里,度过2011年农历新年。随着成都住房保障全面覆盖城乡,越来越多这样的进城务工劳动者也在这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目前,一个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为内容的梯级住房保障制度建立起来,实现了对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分层次、多形式的“无缝覆盖”,经过多年努力,成都市已经建立了分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公共住房制度。 打工者 他们的安居梦在成都实现 成都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了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分层次、多形式的“无缝覆盖” 7年前,宋小莉和爱人一起从都江堰来到成都务工,他们无力支付一套商品房的首付,一直租房住,“搬家都搬了无数次”,对于她来说,在成都买房是件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2008年,成都市出台关于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定居的实施办法,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也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像宋小莉这样的家庭也可以在市区购买经适房。“2900多元一个平方,我们可以承受了。”宋小莉带着成都商报记者走进她的家,城东三环内的皇经嘉苑。这是去年刚刚建设完成的一个全新经济适用房项目,由5栋12到27层电梯公寓组成的小区,中庭花园、特别设计的绿化景观、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宋小莉的家在小区5栋2单元1203号,她在这里度过了2011年春节。更多像宋小莉一样的进城务工劳动者们也都因为住房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在成都有了一个自己的家。此外,成都还以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等多种方式,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圆一个安居梦。 经适房 圆低收入者的“买房梦” 保障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也纳入了经适房保障范围 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出,满足了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 成都市经济适用住房始于1998年,2004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2006年,政府又提出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按照标准,提前登记,按需建设,保证供应”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随后,成都市还将申请经适房保障的人群,扩大到了农民工,凡是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去年,成都市又将经济适用房的收入线“准入门槛”,提高到了5万元,让更多低收入家庭能够实现住房安居梦。 据统计,2004年~2009年,全市中心城区公开发售经济适用住房9435套,总规模为78万平方米。 廉租房 年入2.8万以下家庭“应保尽保” 保障家庭年收入2.8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并实现“应保尽保” 自廉租房推行起,就成为了解决最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的“利器”。1999年,廉租房推行之初,便解决了150户住房困难户。2004年,成都在城区实现了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2006年,成都市将廉租住房保障面扩大到了家庭年收入2.2万元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今年,“准入线”调整为2.8万元。 成都市廉租房由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两种保障方式构成,由保障对象自愿选择。实物配租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小户型房源。而在租金补贴方面,符合条件的保障家庭通过领取每月政府发放的租金补贴,到市场上承租房屋。从去年起,成都市再次上调了租金补贴的标准,中心城区2010至2011年度低保家庭租赁补贴标准由12元/平方米调整为14元/平方米。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全市在册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低收入家庭有20443户。 限价房 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房钥匙” 解决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夹心层”家庭住房问题。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也可购买 不属于经济适用房保障范畴,同时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夹心层”,其住房困难怎么解决?2007年,成都市推出了限价商品房政策。当年,成都市推出“北回归线”等四个限价商品房项目7657套、66.4万平方米。201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已开工建设4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住房。 据了解,限价商品住房主要用于解决家庭年收入低于7万元(单身居民年收入低于3.5万元)、不属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且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它的建设者是由政府成立的全资国有公司负责,限价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价格原则上按照比同等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市场价格低15%~20%的标准确定。 另外,成都市限价商品房的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同时,对于申购的面积,政府也进行了规定,3人及以上家庭购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2人家庭购买面积不超过75平方米、单身居民购买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 据了解,为了扩大保障范围,成都市限价商品房的申购条件比经济适用房申购门槛更宽,申购对象包括了外来从业人员。 公租房 6000套员工公寓已进入配租阶段 重点解决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 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障方式,成都市也早在2007年就率先“试水”,通过实施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以及在产业发展区建设员工公寓等形式积极探索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迄今为止,成都市已推出和建设超过159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高新区首批启动6000余套员工公寓建设,三个项目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进入配租阶段。 在试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多渠道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于去年9月正式出台,再一次完善了成都市住房保障的政策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还率先将非成都行政区域户籍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了保障范畴。 成都商报记者 赵素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