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三等先遣连英雄们的故事,深深震撼观众 “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电影《先遣连》由西藏自治区纪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监察厅组织拍摄。该片再现了1950年8月至1951年10月,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先遣连向西藏阿里进军,行程千余公里。历经千辛万苦、以接近一半伤亡为代价,英勇顽强地完成了先期进入阿里地区,把红旗插上世界屋脊的光荣任务,为大部队进军阿里、和平解放阿里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当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冷山》是讲述一个人的远征故事,那这部《先遣连》就是关于一个群体的远征传奇,让人看得潸然泪下 第1弹 李狄三海拔5517米的呼唤 《先遣连》重点刻画了以李狄三为代表的先遣连的英雄们,生动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1950年8月1日上午,李狄三率先遣连从新疆最南端的于阗县普鲁村宣誓出征。李狄三和全体官兵举着大旗,高唱《挺进歌》出发了。4天之后,先遣连穿过“昆仑第一虎口”——赛虎拉姆大石峡,进入飞鸟不到、人迹罕至的昆仑山腹地。黄昏时分,李狄三带领最后一个小分队,拉扯着瘫软疲惫、吐着长舌的坐骑,喘着粗气爬上海拔5517米的库克雅达山顶。 战士们纷纷瘫坐在地上,李狄三走到战士们面前,大声说:“同志们,首长在看着我们,阿里人民在盼望我们,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走到阿里。”说着,扶起一个生病的战士往前走去。他们趟过白雪覆盖的乱海子和埋衣山,爬过野马山…… 第2弹 九座银色坟冢 先遣连在艰苦的行军、侦察、建营中,棉衣破烂、鞋底磨穿,他们就用麻袋缝制衣服,用破毡片扎成鞋子。一次在行军中,由于强烈的高山反应,有9名战士昏迷后冻死在山腰。 巨大的悲哀和恐惧笼罩全连时,早已染病却一直瞒着战友咬牙坚持的李狄三,多次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要求党员干部首先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他满怀激情地宣告:“就是断了这口气,也要笑着离开人世!”他庄重地提议:“请党员同志们记住,笑,是党赋予咱们临死前的最后一项任务……” 李狄三和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原地堆起九座雪——九座圣洁的银色坟冢。当悲痛之中的战士们看到灯笼上闪耀着的“革命到底”、“春节愉快”、“祖国万岁”等一条条标语时,心中又一次升腾起生机和希望。 第3弹 最心酸的游戏 李狄三患了高山病,全身浮肿,口吐鲜血,但他勉励大家:“意志要坚强,眼光要远大,精神要愉快。” 一天,李狄三组织全连干部做“瞎子捉跛子”的游戏,为了让同志们玩得开心,他跳进圈子演“瞎子”,但没走几步便栽倒在地。同志们解开裹腿,发现他的腿严重肿胀,绑腿都勒进肉里。但李狄三白天扶着毛绳(用手捻的长长的羊毛绳,把毛绳拴到各班)去讲课,讲“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含义。晚上,坚持在地窖里写日记、写材料,一共写了厚厚两大本。 在阿里地区改则县北部一个长满骆驼刺的荒滩——扎麻芒保,李狄三还编了这样一首《顽强歌》:“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第4弹 马尾“眼镜”斗雪盲 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后,强烈的阳光照在雪原上,反射出耀眼的光线,到夜间,许多人眼睛红肿、刺疼,患了高山雪盲症,什么也看不见。 蒙古族战士坎曼试用雪球擦眼止痛,眼睛红肿的现象有所减轻。蒙古族战士阿廷芳,想起小时候用马尾编眼罩遮挡雪光的事,自力更生地制造了一批马尾“雪镜”。 大家眼睛红肿和疼痛有所减轻,党支部决定争取时间继续前进。马匹被分段串起来,由几个眼睛看得见的同志引路,迎着寒风,踏着雪原,浩浩荡荡地走上了新的征途。 第5弹 打猎战胜饥荒 阿里大雪封山,先遣连的后方补给线中断,官兵们开始靠吃马料度日。 李狄三带着官兵在冰天雪地里掘地挖穴,筑地窝 子。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下,一镐下去地上只留一个白点。许多人虎口震破,鲜血染红镐柄。他们“生火烤地,边烤边挖”,钢钎撬,牛角铲,一层层地剥,一间间地垒,最后在红沙山挖出41间地窝子、8座马棚、249米交通壕、9个防御掩体、2座碉堡。 阿里,终于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亘古荒原上的第一座军营。 一个冬天他们挖遍了方圆几十里的扎麻,准备了20多万斤柴火。没有食物,他们组成打猎小组,每天外出打猎。共猎取210只黄羊,123头野驴,122头野牦牛,就靠这6500多公斤兽肉,先遣连度过了漫长的冬季。 第6弹 最后一支盘尼西林 李狄三病中创作了著名的《顽强歌》: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寒冬将尽阳春暖/坚持会师在高原/多出主意想办法/鞋袜烂了兽皮扎/衣服破得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1951年5月,李狄三双目失明了,但他让通讯员用毛绳把自己的地窝子和各个班门口连接起来,每天用手摸索着毛绳,由坑道进入各班,和战士们促膝谈心;浮肿 早就到了腰部,疼痛难忍,为了不让战士发现,他始终坚持打着绑腿,从不解开。 在他主持的最后一次支委会上,5名支委举手表决,要求为他注射仅存的那支盘尼西林。李狄三恳请大家把手放下,不要形成决议。他说,临死之前,就不要让我李狄三再背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 第7弹 日记本上的遗书 1951年5月28日,先遣连和后续部队胜利会师了! 望着首长和同志们,李狄三吃力地拿起枕头边的日记本,送到指挥员的手里,脸上挂着微笑,想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就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这是李狄三写给先遣连正副连长曹海林、彭清云的遗嘱:海林、清云二同志:我可能很快就要走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帮助处理。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信之)干事。皮大衣留 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送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衣服烂得很厉害。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给你们敬礼! 第8弹 雪山脚下红旗升 《先遣连》结尾:雪原上、江河边、翠湖畔似有战马驰骋、红旗漫卷。这景象由远即近,凝结成一座不朽的丰碑——告诉我们曾经怎样走过,又该如何前行…… “进藏英雄先遣连”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盖世英雄”。1951年春节前夕,新疆军区授予连队“进驻西藏英雄连”光荣称号,并给全连指战员各记一等功一次,奖给每人“人民功臣”、“解放大西北”纪念章一枚。 1951年8月3日14时,先遣分队胜利抵达阿里噶本政府所在地——噶大克。彭清云和赤门色在噶本府前悬挂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们仿佛看见,插在昆仑之巅的红旗后面站立一群和旗杆一样挺立的人,最前头的人,就是李狄三…… 扫一下! 看《先遣连》片花 《先遣连》好看在哪里?感人在哪里? 今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将向读者解密隐藏在电影中的八大泪点,这些催泪弹很多都来源于真实历史,无意之间穿透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