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活

查看:【4017】 回复:【4】 发表于 2011-6-2 23:23
黄总管

梅岭古道

梅岭古道
由赣州乘车一路南下,穿过赣粤边界进入广东境内的南雄城,秀丽的梅岭就在这两省的交界处,梅关也就在梅岭之巅。
    横亘粤桂湘赣边的南岭山脉,自东而西有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俗称五岭,延绵起伏千余公里,有谓"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岭位于五岭之东首。相传汉武帝时,庾胜将军在此镇守,而得名大庾岭。大庾岭是粤赣南北之界岭,岭北为章水之源,汇赣江而入长江;岭南为浈水之源,汇北江而入珠江。南北界岭分明,风土各异。
    梅岭就位于这迤俪两百余公里的群峰起伏的大庾岭中段,海拔400余米,其东有海拔1076米的油山,西也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数座。梅岭与诸峰比较起来,其山不高,而峰独秀,堪称大庾岭山波峰浪里的独秀峰。因此,人们历来都把梅岭当庾岭,以梅岭为大庾岭的主峰。
    梅岭之所以一峰独秀,并秀出庾岭,源于她有: 迢迢古道贯南北,巍巍雄关壮五岭,梅花万树诗千韵,才让她秀得那样独特。
    梅岭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沟通五岭南北的咽喉,梅岭设关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的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劈道。1200多年前,唐代张九龄奉诏在梅岭劈山开道,仅不过2个多月时间,就打通了一座约长二十丈,宽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开通了一条宽一丈余,长三十多华里的山间大道,成为长江与珠江相连的黄金通道,商旅如梭,物资云涌,氏族迁徙,不愧为中国古代经济往来的水陆,陆路对接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此之前,秦代开的山道,由于军事之用,历经战乱,不堪行走,更不利于商旅运输。开山劈道,势在必行,张九龄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诗云,"开关劈道曲江公,南北通途百代功。独此眼光千古鉴,兴隆富庶赖交通。"正象诗人杭世骏《梅岭》诗云,"荒祠一拜张臣相,疏凿真能迈禹功。"
    张九龄是曲江人,唐朝一代名相,风度文章皆为当朝之楷模。卒后,唐玄宗赐谥"文献"。可谓"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在梅关南百米左右驿道旁,建有张文献祠,是人们为纪念张九龄奉诏开梅关古道,功德无量而建,因年代久远,现已无处寻踪。
    在张九龄劈山开道的功绩中,还有一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那就是他的爱妾戚宜芬。
    相传,在开通大道的工程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她一直侍奉在张九龄身旁。不料,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如此折腾了半个多月,这让臣相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一天清晨,张九龄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见一老者从岩后走来,询问开山情况,张九龄如实相告。老者说,此山有神妖作怪,必得孕妇之血才可镇妖辟邪,打开山口。九龄满腹狐疑回到家中,侍妾戚宜芬见他神情沮丧,问及何因。九龄以老者之言相告。宜芬闻言,沉思良久,心想自己出身贫苦,在危难中幸得九龄相救收为侍妾,而且九龄对己恩爱有加,前月已身怀六甲,而今九龄有难,正是舍身相报之时,便亲切地劝慰九龄说,"天佑好人,办法总能找出来的。"半夜,宜芬只身佩剑来到梅岭关隘,对天诚心祷告,"为助九龄开路成功,愿杀身以镇妖魔。"随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山岩轰然巨响,通道顿开。四方百姓悲恸之余,为感谢戚夫人的恩德,便在梅岭脚下为其建庙、塑像,岁时祭祀,以表崇敬。站在"夫人庙"前,我为这伟大的女性所折服。
    沿梅岭古道一路上行,天空艳阳高照,身上汗流浃背,我努力摆脱着长途旅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终于登上了梅岭之巅的关隘--梅关。清康熙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碑文"梅关",就牢牢地竖在关隘的北面,苍劲有力。站在梅岭之巅,回首南望,正是清代南雄守官陈淮所颂"一径高盘积翠巅,雄关扼锁震南天。"梅关的关楼坐落于梅岭隘口分水岭南25米处,为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关门南北上方分别镶嵌着石刻扁额,北面书"南粤雄关",南面书"岭南第一关",为明朝万历南雄知府蒋杰题。梅关地处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刀枪剑戟,烽火硝烟中,创下了一番番英雄业绩,载入史册。秦末,十万户侯梅m举兵梅岭,入关破秦,战功赫赫。相传梅岭因梅m而得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梅关又是重要据点,毛泽东、朱德在这里曾率领红军长征多次跨越梅关,进驻南雄城,留下了英雄的足迹。共和国元帅陈毅,在此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多次攀越梅关天险,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他们在梅岭创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在古驿到旁,有一棵参天大树,下立一碑,上书"东坡树",猜想,一定是苏东坡过梅观关亲手所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惠州,过梅关,在那里住了3年,62岁时,又被贬到海洲,3年后,到了1100年,才奉诏内迁廉洲,苏东坡在北归途中,又一次走古道,登梅岭,心潮难平。在岭头的一个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答:"是苏尚书。"老翁即前去,向苏东坡施礼,并说苏东坡"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作知己,分别时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诗,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东坡为自己晚年他乡逢知己,且又是那样的同情和友善而深感欣慰。 (聆听摘抄)

0个人喜欢楼主的帖子
分享到 更多
老四
发表于 2011-6-3 12:47:30|只看该作者
人都说,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可我总感觉自已心比天高比地远,可怎么总就走到这些人间仙境之地呢。
黄总管
发表于 2011-6-3 13:27:55|只看该作者
路只在我的脚下。呵呵。
zhile
发表于 2011-6-6 13:24:06|只看该作者
欣赏一路走来不容易!
黄总管
发表于 2011-6-6 14:08:19|只看该作者
zhile 发表于 2011-6-6 13:24
欣赏一路走来不容易!

坚持就是胜利。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手机移动客户端下载成都范儿 成都范儿二维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