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活

查看:【2635】 回复:【1】 发表于 2011-11-17 11:39
草莓棉花糖

开发商看似壮士断腕寻衣过冬 实际是顺应市场

原则上,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发生的一切事情,无论它身处何种际遇,都应当交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裁决。这是亚当·斯密为市场经济立下的基本底线,200年来不曾动摇毫厘。
  
  
  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之中国国情这幅大背景,房地产已经恣意长成一个长相奇异又地位特殊的行业。
  
  孰料风云莫测,短短数年就今非昔比,从前有房地产泡沫裹挟中国经济的盛世危言,而今因果互换,房地产被视为中国经济的病灶,甚至有人主张:应当把它从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几大要素中剥离出去。
  
  所以,你会发现房地产十几年来的成长环境,要么恣意妄为、要么矫枉过正,但又不得不承认,真正决定它命运走向的仍然是市场和市场规律不可撼动的波动周期。
  
  纵若如此,也没有人觉得房地产的现状是一个无解的命题。至于何解?它取决于这个行业从来稀有的变通思维。所幸的是,虽有混沌的大多数,亦有清醒的极少数,后者正用实际行动试图找到下一条起跑线。
  
  以壮士断腕之名,行以退为进之实,是当下中国房地产讳莫如深的积极思维。
  
  就市场至上的铁律而言,我们应当拥有这种洞见能力——无论是九折、八折、七五折,貌似开发商壮士断腕寻衣过冬,但实质上却是主动顺应着市场规律,默不
  
  作声地从长计议,行以退为进之实。
  
  继“月光”、“日光”二词作古以后,一个衍生于楼市的热词“夜光”,正迅速蹿红大江南北。它频发于江浙腹地的上海、杭州、南京,始作俑者是清一色当今中国楼市的领军企业。因忌惮降价出货可能引发前期业主的群起而攻之,故频频选择在夜半三更开闸放水,又往往收效甚好,一夜之间一扫而光,故称“夜光”。
  
  姿态上看起来狼狈不堪,真实动机是从长计议,无数在颓势中完成战略布局的成功案例表明:顺势而为甚至先人一步,甚至是大胆祭出市场定价的提前量,总是能在周期发生逆转之前,获得下一个高速成长期的先机,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战略预见性”。
  
  多想些方法论,少奢望点福利。是眼下行业困局中远离不良思维的名言警句。
  
  广大地产从业者们当以此为戒。从月初限购令或将取消的臆想,到明年初信贷额度或将从宽开启的奢望,种种呓语看起来很像是乞求“政策福利”再度临幸的邀宠,但却一直忽略着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一时难解的现实矛盾。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房地产就是这样,一直在海水和火焰之间穿行。与其坐待福利从天而降,不如拾取现实可行的方法论,用务实的情怀坦然面对变革。
  
  言及于此,有必要重申这样的观点:
  
  中国房地产必然接受政策和现实的双重洗礼。政策的考验包括行政政策的紧缩,以及货币政策对利率的规律性调整,以及宏观经济反通胀的大环境;而现实的考验则是购房者对商品房品质和配套的日益挑剔。而开发商的具体应对策略则应该是,短期内参考融资成本和项目的收益率所决定的盈亏平衡点进行价格让利;中长期直面行业的分化与整合,甚至是房地产行业的破产、兼并与并购将成为常态。
  
  用天马行空的思维求解中国房地产,联想到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曾有的训诫: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仔细想来,二者之间不无相似之处。
  
  又到年关,论点百出。有人说:未来两三年房价不可能上涨,但房价下跌不会超过15%;也有人说:假设中国名义GDP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三五年之后相当于房价下降了30%到50%,从前买不起房的人正好可以如愿。还有人说: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表明,即使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率仍然能达到100%,回收本金毫无压力……
  
  冷眼观之,这番指点江山,莫过于大谈“主义”,而“具体问题”,研究起来总是很冷很乏味。但真实的成长经历又时刻提醒着我们,没有艰涩的过程,就没有贯通的善果。
0个人喜欢楼主的帖子
分享到 更多
犹大之吻
发表于 2011-11-17 14:11:21|只看该作者
开发商见招拆招,有的是办法哦!

快速回复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回复楼主 上午好 游客 新的一天还请充满力量继续努力哦!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手机移动客户端下载成都范儿 成都范儿二维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