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9775】 回复:【11】
发表于 2011-5-19 10:22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0:23:19|只看该作者
展览城市:成都
展览总监:金延
特邀批评:何桂彦、鲁明军
展览时间:2011-05-28~2011-06-28
开幕时间:2011年5月28日15:00
研讨时间:2011年5月28日16:00
展览地点:成都蓝顶美术馆
参展人员:丁凯、杨丙亮
主办单位:成都蓝顶美术馆
协办单位:蓝顶青艺村空间
展览统筹:廖慧
展览助理:王乐佳
展览执行:朱墨
展务:王海波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0:24:30|只看该作者
把两个艺术家放在一起做展览,通常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之间有着某种可以言说的关系,或有所相似,或背道而驰,或是共性与反差兼而有之。丁凯和杨丙亮的展览属于第三种情况。 从笔墨上来看,丁凯的作品很静,杨丙亮的作品则显得不安,但这并不完全是展览题名的由来。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截然相反的两个面一样,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静与动不仅是丁凯和杨丙亮之间的差异,而且也是他们各自经验里的矛盾纠缠。因为是一种私人经验,所以“静观与漫游”既是两人的共性,却又在各自不同的体悟过程中散落为千差万别的景观。循着那些精心勾勒或一挥而就的线条,透过缓慢扩散或快速跳跃的墨迹,慢慢浮现出来的不只有艺术家的情感与思绪,而且也包括着观看者的经验记忆。由此,“静观与漫游”也意味着一种读画时的心境,它排除了我们与作品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也排除了任何用逻辑对作品进行抽象概括的企图。
不过,用“静观”一词来谈论丁凯和杨丙亮的作品,多少有点过于老气横秋了。因为这一颇具禅意的概念,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处变不惊”、“冷眼看世事”之类的人生领悟与精神超脱。风华正茂的丁凯和杨丙亮显然与此类境界相去甚远,他们想要的是探索而不是归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在绘画中的沉迷倒是不自觉地更加接近了“至人无己”(庄周:《逍遥游》)的状态。或许,这种随着画笔的散漫行走要更真实和自然一些吧!毕竟精神的家园总是不在刻意寻找的远方,而就在此时时刻的经验片断之中。
既然是漫游,便无须预设确切的目的地。于是,一种对未知结果的期待感便贯穿于整个绘画的过程中,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迷醉与狂喜,也才由此得以在作品一点一点的显现中成为可能。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0:25:01|只看该作者
丁凯因此喜欢从局部,从一个点开始作画,静静地看着每一笔颜料在与布画的碰撞中被耗尽,扩散成一片片细胞似的痕迹,最后,整个作品一次性地完成了,就像个体的生命那样,没有返复,不可从来。回首间,或许会有缺憾,但构成我们真切现实的不正是那些不可挽回的过去、充满希冀的未来以及惶惑不安的现在么?或许丁凯并没有想那么多,思考玄妙的大道理向来都不是他的乐趣所在,他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丁凯的创作过程显然带有某种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倾向,然而,对过程而不是结果的重视却使他的作品完全不同于“行动绘画”。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是对西方写实主义以及被苏俄艺术进一步僵化的这一传统的反动,也是现代主义艺术自“后印象”以来,不断消解绘画内容之意义而强调绝对形式的更激进实验,因而它对绘画目的性的排除是一种解构的行动。丁凯想要的不是这类否定性的话语,他希望的是,在没有筹划的漫游中将每一个瞬间聚合起来,形成意想不到的风景。其中,持续的欣喜来自于局部效果的不断完成,在注视中,快速而连续地伸展开来;最后一笔的不断迫近,则成为一种令人心跳的期待感,它始终在场却并不现身。所以,丁凯不会用做肌理的方式去营造霉迹斑斑的锈蚀感,他需要画的过程,需要看那些增殖的痕迹是如何地在一笔笔颜色的相互交融里慢慢地生长出来。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0:25:21|只看该作者
丁凯把这样一个激情而静默的过程称为“修炼”,这大概是想说明他在创作中不仅享受着欢愉和陶醉,而且也常常经历着焦虑与克制。丁凯从不掩饰这些冲突与矛盾,也并不试图去解决它们,就好像快乐与痛苦都同样是让他沉醉于绘画的理由一样。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丁凯的“修炼”也就很难与“参禅”相提并论,他专注于画的过程,却并不想由此获得超然的领悟或高妙的玄思,而只不过是沉醉于过程本身。于是,对均衡与典雅的追求也就不是为了寻找一种价值的终极归宿,也不是要给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视觉解决方案,他只是在表达一个愿望,一个自然而然的愿望,一个个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很多人只有靠梦去把它完成,而丁凯靠的是画。 因此,丁凯的作品也不是那种彻底排斥“意义”的“纯粹形式”,实事上,他也一直在思考,在追问,只不过用的是画笔而不是逻辑;他之所以要在画的过程里打消无数可规划的念头,为的是寻求一个安静空间,让心与手得以合而为一,在眼的关照下自由地行走。在走过的痕迹里,似是而非的管道和种种动物的形象莫名地聚合在一起,构成超现实的图景,一眼看上去,似乎是在暗示些什么。然而重点却不在这里,丁凯想要我们注意的,不是他在讲述什么,而是他怎么去讲述:笔触与斑点并不是饱含着玄思的费解符号,而就是思想与态度本身,或者说就是艺术家思考的轨迹。它们就在那里,不可也不必被解析、翻译,我们只需静静地看,沿着那些业已展开却仍未停止的笔墨开始各自的视觉经验之旅……
与丁凯不同,杨丙亮不但喜欢沉思,而且还喜欢用画笔把他思考的内容尽量清晰地说出来,关于这一点,很容易从他以动物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中看出来。在那些构成动物形象的破碎的笔触间,不时出现的符号、文字直接将观众引向具体的思考。然而,杨丙亮的作品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些诸如生命意义、环境保护之类话题的视觉注解,因为在这些可以用文字语言翻译的内容前边,还跃动着许多对比强烈的鲜艳色彩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很难说这些抢眼的“形式”,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一种帮助还是防碍,但可以肯定的是,杨丙亮在他那些胡思乱想的绘画过程中无意地打开了一扇通往感觉深处的门。于是,我们会在那些满脸“发芽”的肖像中感受到弗洛依德式的焦虑,同时也可以在残破的书本和山水式的花瓶前体验到中国传统中的文人意境。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0:25:41|只看该作者
不过,杨丙亮画中的诗意却不是那种容易让人想起“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维:《过香积寺》)的抒怀,而是在许多短促线条的层叠中透着一股孩子气,没有原始意味的稚拙感,也不是成人“凝视”下“无邪”的“纯真”范式,而只不过是一种好奇的冲动,一种未被规训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幻想中下意识地,任性地探索四周。正如早期的诗歌造就了语言那样,杨丙亮笔下交织的线条无意于去模仿日常视觉经验里的现实世界,而是在努力建造一个可供幻想栖居的空间,他自己则成为一个任性的吟游者,在线的丛林里散漫地行走,独享那些持存于颜料无法企及的间隙中的自由。《巢》就是这样的一张“山水画”,瓷瓶的造型和青绿交错的色调俨然《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的气势;同时,中段的留空又不仅同四周围的淡墨相映成趣,而且也给那些高耸入云的丛林状的造型增添了几分阿凡达式的想象。瓶子周围的飞鸟、昆虫正在忙碌,活泼、跃动,却又显得祥和,以至于瓶子底部突然蹿出的一头猫科幼崽也似乎无法惊动什么。所有这些可以辨识的形象构成了一种意境,却也在每一笔痕迹的嬗变中解构着这种意境,因此它们显得并不超然,明亮的色调也没有让它显得轻盈,反到是在一种了无依托的虚空背景里变得沉重起来:线条们在缠绕中显示出生命力的同时,也暗示了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而艺术家正是真切地活在这些问题中的人,他们无法以上帝之眼去谋划万全之策,而只能如同行吟诗人那般,穿梭于线条与空白之间,从自身的心灵体验中汲取魔力,启迪自身,也与他人分享。 因而,杨丙亮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一个难以亲近的私密场域,相反,无论是那些急于向我们说明其立场的符号构成,还是越来越有朦胧感的诗意画面,都在认真地呈现着一个个体的思考轨迹,它们开始于艺术家的笔下,却将时常地激荡在观者的视线中,不断地询问……
由此,杨丙亮的理性和丁凯的感性达成了某种“不可思议”的一致性,他们都是在漫游,只不过不在同一片林子中而已。
虽然丁凯和杨丙亮的绘画都流露着散漫的气息,但这不等于说他们的经验成为一种纯个人化的情调而变得不可分享。相反,他们的自我意识并非源于那种排他性的清高与自满,而是基于个体对现实境遇的反应,在他们身上,这种反应体现为:宽容但不合作。宽容意味着更多维度的信息经验,这对于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来说显然不可或缺;不合作则是让一个艺术家免于随波逐流的基本态度。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0:26:03|只看该作者
80后常常被视为缺乏理想与责任感的一代,但丁凯和杨丙亮的作品让我们看到这种化约式的判断所忽略了的一面。今天,开放的、动态的交往方式摧毁的是关于永恒和实在的信念而不是信念本身,与信息技术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实际上有着一系列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的经验,其中必然少了一些已被认可的东西,但也正在生长出不少将被珍惜的东西。交互式的参照系让我们置身于问题之中,我们只能在相互的询问中确认自身,因而,个体经验的分享远比概念上的逻辑认同更重要,而艺术正是这种微观交流得以展开的自由场域,每个人在静观中独自漫游,时常地与他人不期而遇,相视一笑,继而各自前行。 丁凯与杨丙亮的相遇亦是如此,性格的不同、风格的差异并不会成为交流的障碍,相反正是交流成为需要的原因,并且这样的交流也不为着趋同,而只不过是不同经验间的对话罢了,这大概与我们每个人想要去看画的理由并无两样。
|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19:37:25|只看该作者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19 20:28:11|只看该作者
|
|
基础资料
- 主题:
- 金钱:
- 帖子:
- 竹笋:
- 精华:
- 华西劵:
- 关注:
- 粉丝:
|
发表于 2011-5-20 09:36:25|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么棒的活动希望你可以以发起活动的形式发表哦~~~这样可以更方便的出现在专门的活动区域哈~~~~大家更好看到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