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张都市报 引领潮流20年

20年辉煌路。1995年元旦,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创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这匹报业“黑马”创刊仅三年,发行量就达50万份,走完了诸多传统报纸30年也未走完的路。如今,《华西都市报》更是位列世界日报发行百强第44位、世界媒体500强第392位,中国都市报20年唯一发展贡献特别奖。


20年新起点。如今,中国都市报“革新图存,再振雄风”,华西都市报站在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继续以创新变革引领都市报潮流,成就下一个20年都市报发展样本。


1995年,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接入Internet的节点,开启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那一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正式创刊,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都市报”的冲击波,开启中国都市报元年。彼时,几乎同步诞生的互联网与《华西都市报》,发展之路均可谓前途未卜,并无交集。


20载后,当2015年扑面而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深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此刻,华西都市报早已一骑绝尘,从“敲门发行”直至跻身世界日报发行100强;它引领中国都市报群雄逐鹿,中国都市报蓬勃发展到300多家的“满园春色”。


历史是一个圈,华西都市报再次担负起“引领者”的使命——2014年12月2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中国都市报20年暨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华西都市报叫响了“i战略”,联手百度、阿里巴巴,着力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传媒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推进都市报的转型升级,再次以改革创新引领报业潮流。


以华西都市报创刊为标志,中国的都市报时代大幕开启。1997年6月,全国首届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会议在成都举行。都市报与国家大发展、社会大进步同行,写下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黄金2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李东东在其《60年,中国报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一文中写道,“都市报的兴起与繁荣是新中国报业60年发展史册上尤为辉煌的一章。”


开创“都市报”时代 “黑马雄风”闯出报业奇迹


2014年12月25日,四川成都,120多位特殊的读者,手执《华西都市报》细细研读。他们是来自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齐鲁晚报、大河报、京华时报、潇湘晨报等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的老总和专家学者们,以及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和百度的互联网产业领军人才。


《华西都市报》究竟是一份什么报纸?能够在移动互联时代,吸引全国都市报与互联网精英共同相聚成都?


吸引众人前来讨论、探究的,正是《华西都市报》20 年如一日的魅力——创刊之初,它曾是新闻人才成长的练兵舞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生动实践;移动互联的今天,它则是报业经营拓展的经济支柱,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平台,更是探索报业转型发展的成功范本。


1995年元旦,新创刊的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还是一个刚刚创业的“愣头青”,困难无处不在。当时的成都报业已是蓬勃发展,市场几乎瓜分殆尽。然而,《华西都市报》却出人意料,成为一匹迅速发展腾飞的“黑马”,在中国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李东东在《60年,中国报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一文中写道:“《华西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宣称‘市场需要不需要,读者喜欢不喜欢,是衡量我们办报的标准和试金石’。创刊第一年发行量即达11万份,盈利70万元;第二年发行量增加到25万份,盈利920万元。《华西都市报》的一举成功,引来模仿者无数,都市报旋即风靡全国。在广州,《南方日报》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在福州,《福建日报》创办了《海峡都市报》;在石家庄,《河北日报》创办了《燕赵都市报》;在武汉,《湖北日报》创办了《楚天都市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现象’。”


对于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走入市场的新中国报业,李东东这样高度评价——都市报的兴起与繁荣是新中国报业60年发展史册上尤为辉煌的一章。都市报的横空出世、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报业奇迹,也加速了中国报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影响中国 催生报业“黄金 20 年”


快马扬鞭竞风流,异军突起震九州。


2014年12月2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中国都市报20年暨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全国报业精英们纷纷感叹,《华西都市报》催生了报业最亮丽的“黄金20年”。


1997年12月17日,中国新闻史上一个值得记载的日子。中国新闻界第一次研究率先走向市场的都市报的盛会——“市场经济与都市报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格兰云天大厦举行。中宣部新闻局、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四川、广东、黑龙江等地的新闻界专家、学者和各省(区)都市报工作者70余人会聚一堂,对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一批迅速崛起的都市报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


会议整整开了三天,不仅肯定了《华西都市报》对中国报业走向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先锋示范作用,而且确立了都市报在中国报业中的地位。


1998年5月,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都市报现象”的理论专著——由中国记协国内部和华西都市报联合编辑的《都市报现象研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一切,无不向人们传递着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中国报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都市报时代,它既为20世纪中国报业打下了一个叹为观止的惊叹号,又奏响了中国报业迈向21世纪的嘹亮序曲。


迈向主流媒体 提升国际化影响力


随风奔跑,以梦为翅。从1995年到2015年,华西都市报在不断地自我修正、进化与超越中,走向更大的成功,跃上国际化的大舞台。


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理念之后,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也提出向主流化转型。2013年,华西都市报进行新一轮内容创新与改版,持续强化“责任至上、公信天下”的办报取向。如今,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已经蔚为潮流。


从企业家到政府官员,从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爱好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华西都市报》找到自己的“领地”。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更是从四川拓展到整个西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


——守望正义。闯进金三角,直击毒品加工现场;转战广东,打进地下传销集团卧底;在全国率先披露“雷政富”案始末……华西都市报肩负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助推发展。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提问国家大事,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第一现场见证,捍卫钓鱼岛主权发出华西声音……哪里有重大新闻事件,哪里就有华西都市报无处不在的声音。


——全球影响。2011年8月22日,美国副总统拜登结束访华时,手持刊载着自己访华消息的《华西都市报》挥别成都,向世界展示了《华西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在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推出的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榜上,《华西都市报》连续7次入选,成为西部唯一入榜媒体,全球排名第44位。2012年8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The Global Journalist in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全球记者)一书,将华西都市报及其开创的“都市报”概念首次写入国际学术专著,印入国际新闻界史。


融合时代 推进都市报转型升级


勇立潮头竞风流,变革不息20载。


当2015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越来越快时,目光再次聚焦四川成都,历史使命再次降临华西都市报——站在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


2014年12月2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中国都市报20年暨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华西都市报叫响了“i战略”,联手百度、阿里巴巴,着力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传媒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推进都市报的转型升级。


目前,华西都市报已经形成以主报为轴,拥有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8小时购物网等多个单元的全新媒体矩阵。“i战略”,则更将引爆指数级增长。


“i战略”,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华西传媒集群媒体融合“i”战略,是系统地重构和创新,一共包含7个“i”——i-Media资讯、i-Link社交、i-EB电商、i-Finance互联网金融、idntity-delivery全新广告系统、inter-cooperation互联网合作、induced Exponential growty引爆指数级的增长。


“i战略”将为华西都市报带来自身4个方向的突破,即数字化新闻生产模式、社交产品、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目前,华西传媒集群已经在这些方面拥有“两微一端”、“百度新闻华西频道”、“成都范儿”、“爱哟”、“广场舞”、“8小时购物网”、淘宝华西商学院等项目和渠道。同时,《华西都市报》也将形成包括新媒体合作方面的全新广告模式和开放合作意识,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则是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20岁的华西都市报,已然从一位牙牙学语的稚嫩孩童,成长为青春勃发的“高富帅”——如今,它以品牌价值83.98亿元跻身中国500 最具价值品牌榜第260位,排名西部纸媒第一位。


20年辉煌路,20年新起点。如今,中国都市报“革新图存,再振雄风”,华西都市报继续以创新变革引领中国报业潮流,成就下一个20年中国都市报发展的样本。


本报记者

TOP